有人说马未都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看起来很有文化。为什么?
说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我一个朋友报了个硕士班,还挺为他高兴的。但是等我毕业写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硕士是怎么回事了。先是拼凑了一篇“论文”,然后到了答辩的时候,老师提前跟我打了招呼。结果当然是顺利硕士。
最近这位朋友申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大学的博士学位。因为没有英语等级证书,他在百度上下载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证书复印件。至于题目选项,他请人帮他写了。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学历在国外不被认可,被别人看不起。
博士学位可以造假,什么学位不可以?
我最不喜欢某些人。他们随时拿着毕业证讲学历,讲知识,讲自己从中小学毕业的水平。
大专文凭只代表你高中毕业后读了3-4年书的证明,但不代表你学的东西比别人自学3-4年的多,比大学毕业生懂得的常识少。大学只是意味着你记忆力好,考试的时候能发挥出来,但你可能因为考试变成空白而上不了大学,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考不上大学。范进70岁才是赢家,不是他不行,而是有时候他的生活跑到尹柯去学习,不管你在不在《英才》里。就像有些老师,他教的学生100%考上大学,他儿子却上不了大学。有什么奇怪的?能否长期坚持学习才是关键!现在很多小学毕业生去大学讲课。你觉得他学术水平高,还是你大学三年学习高?
首先我想说——学历高不代表教育好。我遇到过很多高学历的人,像小学生一样幼稚,思想酸涩僵化,与社会格格不入。我觉得这种人无论学历多高,都很难取得大的成功。
相反,有些人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后天学习能力强,再加上悟性高,学习意愿强,能给人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感觉。马未都就是这样一个人。
马未都出生于北京,1955,祖籍山东荣成。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他只读到四年级,然后下乡当了知青。回城后做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他的《今夜月圆》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使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久,他以此为跳板,成为《中国青年报》的一名编辑。
那一年,他26岁,靠自己的力量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学历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从他的《今夜月圆》来看,情节生动,用词精准凝练,颇有职业作家的热情,这一定和他平时的努力有关。
据说他很好学,读了很多书。当时,许多人在家里烧了他们的书,所以马未都去捡这些书读回来。比如他把《简爱》这本书看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书名是什么,因为封面被烧掉了。
广泛的阅读使马未都拥有了比常人更深刻的知识结构和更好的理解力,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挖掘作家的视野中,如王朔、刘震云、苏童等。
马未都曾说:“我读过的书比官方系统培养的人还多。如果按照官方体制来学习,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会这样。”他用一句话做了他一贯的努力。
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后天自我的学习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马未都的知识量很大,而且很全面,所以他给人的感觉是有知识,有见识。
自从成为编辑后,马未都就喜欢上了收藏,他经常去跳蚤市场或者卖古董的地方。当时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有可为。很少有人有闲心收藏,这给了他机会。
当收藏开始升温的时候,他淘回来的东西会价值不菲,这既是时代给的机遇,也与他个人的努力和远见有关。
众所周知,收藏古董和文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你错了,你会分分钟失去一切。虽然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破产了,转行了,但马未都一直能做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和他潜心研究是分不开的。
马未都说:“我们不应该太贪婪地收藏文物。当你收藏书籍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读你喜欢的书。如果你只拿钱去收他们,你就死定了。”
所以他往往一眼就能分辨出一件文物的真伪和制作年代,然后就能知道文物的价格,所以不容易看错东西。
从都嘟来看,看到他这几年主持的都嘟、马硕陶瓷、马未都硕收藏,每一集都有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无疑是从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和看过的书籍中得来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在玩收藏,主持收藏节目,出版与收藏相关的书籍。他已经是一个伟大的收藏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要用学历来衡量这样的人?
他最大的光辉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和商人,更有民族大义和民族情怀。比如他创办了关府博物馆,免费捐赠自己的藏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物。
他在自己主持的一个节目中说:“大多数文物最终都会进入博物馆。他们一旦进了博物馆,就是整个民族的乐趣。”体现了他对文物的责任感,为文物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也是他高于一般商人和收藏家的地方。
他很精明,很有见地,但他不唯利是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逐利,中年成名,有时名利双收。第三阶段是放置你的灵魂。”
学历低,文学成就大的人,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自学取得成功的,古今皆然。
教育和文化是两回事好吗?
高学历不代表学历。翟天临学历高吧?都是北大的博士后。这学历不算高吗?他有文化吗?他是个白痴。
有很多人没有学历,但是学历很高,比如马未都,他自己说他真正的学校教育才小学四年级;比如王朔中学毕业;例如,郑小学毕业,服过兵役,当过工人,但这不能阻止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教育意味着你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学术认可。在这个世界上,获取文化的途径不仅仅是学校。社会是最好的学校。只要不自暴自弃,抓住机遇,持之以恒,就能把自己变成文化人。
马未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看起来不怎么识字,他真的识字。马未都的文化知识都不是在学校学到的。
马未都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他年轻时的经历。
14岁,跟随父母到东北当知青。在那些日子里,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他看了那张上面有字的纸。
在老乡家里,看到有人在墙上贴书,我就抢救过来,一个一个看。读了好多年,才知道当年读的书是《简爱》。
几年后,我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厂工作。
下班后,我走进图书馆看书学习。后来写了一部小说叫《今夜月圆》,在文学圈里有了一点名气,就进了出版社当编辑。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步。我学历不高,但还能写小说,做编辑。
当时,清水出版社的大学毕业生马未都感到自卑,于是主动提前走了。他每天打开水擦地板,积极学习,努力工作。
他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从知青、工人、作家、编辑、影视编剧、古董商、收藏家、博物馆馆长。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如何从一个小学水平的知青走到博物馆馆长的位置?
看过他节目的人不得不承认,他的节目知识极其渊博,肚子里有真才实学。
他自己说:“我读的书比官方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还多。如果按照官方体制来学习,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会这样。”
他只是喜欢读书和学习,所以很多知识都是在校外获得的。学历低没关系,不妨碍你成为文化人。
教育和文化不是一回事,不要混淆。
马师傅确实只读了小学四年级。因为在空军大院长大的孩子家境比较好,调皮捣蛋辍学也很正常。十几岁的马未都很早就离开了学校,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没有希望。正是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马也死后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对知识和商业的渴望使他阅读了大量关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书籍。久而久之,说起自己的事业,就有了别人没有的历史知识,听起来很有教养,但马也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这哥们儿没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有些是野路子。文物收藏在逼着这哥们吸收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为马也创造了不少阅读体验。这哥们记性好,变成这样了。
郭德纲也没上过什么学校,但听郭德纲聊天,从天文到地理,都能谈谈刚子同志自己的见解,还是挺舒服的。如果让郭德纲游走,估计比沈巍还惨。郭老师得罪了!!!
学历真的不代表什么。有高学历的博士、硕士,聊起他专业之外的话题往往会很入迷。高学历者通常比低学历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但上面说的两者是不同的,是在一个小范围内。
很多名家,甚至大家,学历都不高,但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在某个领域的成就让人望而生畏。姜昆,你为什么不和曲协主席分手,让他和郭德纲试试PK?
马鞭一扬,马有上进心,岂止少年无前期?做一件事,爱一件事,专一件事,你就是专家!!
马未都先生!在当代,能被尊称为马先生的人越来越少,马先生就是一个!
很多网友都回答了一个关键点:有学位不等于有知识!当然还有很多例子。最近的例子是,北大校长不知道于虹,读的是弘高。谁想说北大校长没见识?没有人会说,所以马老师为什么看起来(其实)有学问,跟他个人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马未都先生,出生在海军大院,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后来又有过一段从军经历!然后下乡,在后来的出版社从事文化产业,最后成立了关府博物馆!我这辈子经历了很多事情。小时候去万卷书,长大后去万里路读书修身。知与行缺一不可。马老师能够知行合一,孜孜不倦地学习,给了我今天大家眼中的文化印象。其实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很多人一辈子做的事情更深入更好!
马先生年轻时在青年出版社当编辑,阅读了大量中国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译著。他本人对传统文化非常痴迷。那是一次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读书,还发表文章,写书!马劳先生对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的顶尖高手!后来经常借鉴一些已故名人的收藏,开始研究文物、古玩、陶瓷字画等。每一条研究路线都被细化了。这个技能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马老师的眼睛看透了中国三千年的文物。作为一个后学,非常佩服!马劳先生的学识来自于他不断研究和钻研文物的职业习惯。不管他讲什么,都能讲的很清楚,基础很扎实!而不是我们常见的很多人谈论半罐水或者品尝水,他们说的话大家都很熟悉。马老师的见识在于,他说的有实质内容,用脚能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学习和学习文化应该有的态度和目标!
从小学到大学,只有180本书而且都是基础理论,自学也可以完成!
真正的学习和修养,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不断的寻找中。
年轻人,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视频。他们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学经典。这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经典积淀!
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比如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小学没读完就回家种地了。虽然后来他弥补了,但按理说他也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时机。
还有近代的大师陈寅恪。梁启超向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推荐了陈寅恪。梅校长问陈寅恪的教育背景是什么,作品是什么。梁启超说这些他都没有,但是他在国外读过十几年书。梅校长问梁启超,陈寅恪的学问怎么比他好。梁启超说我是作家,但我的书还不如陈寅恪的一篇短文,于是梅校长破例聘了陈寅恪。
在上个世纪大师辈出的时候,这种学历不高的大师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学历不高,却显得很有文化呢?这不是偶然的。学历只代表一个人的过去,不代表一个人的未来。人的命运和知识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人学历不高,但有文化。那是他们背后的辛苦。他们可能没有在学校接受过教育,但社会、世界、书本都是学习的地方。马立克·窦唯人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学习把自己变成了有文化的人!可能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要听,很多学历低或者没学历的人还在给大学生讲课,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
所以,自觉学习很重要。当你离开学校的时候,你不能停止学习。你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谢谢关注,我是书画铁匠!
学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马未都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是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是超级畅销书作家,在“2008年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排名第五。谁能想到,这么有名的人,这么“文化人”却没有高学历。早年下乡插队的马未都,回城后做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开始文学创作。
在我看来,一个人学历高不代表这个人很有教养,也不代表这个人很有野心。我想大家都知道,学历越高,研究方向越小,涉及的知识面越窄,尤其是科研领域。
翟天临,前段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假学历。博士学位,在很多人眼里是很高的学位,但他连知网都不知道,让人怀疑。他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是怎么通过的?然后,什么都被拔了出来,那么高学历就能说明这个人有知识有文化吗?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我自己更喜欢它,郭德纲。郭德纲没有上过多少学校,很小就开始步入社会,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学习和钻研。现在,他已经成为中国的相声大师,用自己的力量和德云社的力量复兴了中国相声。
所以,你有没有文化,不取决于你的学历,而取决于你不断的学习,你的所见所闻,你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