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到底大不大?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北纬25° 15′—26° 39′之间,东经118′—120° 31′之间。东海,与台湾省省隔海相望,西与三明市、南平市接壤,北与宁德市接壤,南与莆田市接壤,陆地总面积12152.5平方公里。福洲-戴云山脉西部的九峰山,东临大海,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地貌类型从中山到低山、高丘,台地平原临海。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2.68%。岷江自西北向东南穿山而过,峡谷深,江面窄,水流急。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水流平缓向东,在福州盆地形成了全区最大的福州平原。此外,鳌江、龙江下游还有许多小平原和山地盆地。福州平原被鼓山、旗山、五湖山、莲花山环绕。在地貌上也是盆地,它和漳州盆地是福建省最大的两个盆地。福州海岸线漫长曲折,但两者直线距离只有118公里。海域广阔,有许多港湾和岛屿。这些岛屿受到海浪的冲击和侵蚀,形成了奇特的地貌和美丽的风景。福州横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热,适宜树木和农作物生长。然而,这里经常发生干旱、洪水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境内山地众多,山地气候垂直变化也相当明显,造成了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布差异。福州市土地资源不同程度丰富,林地面积大,耕地严重不足,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沿海岛屿严重缺水,夏秋季干旱。非金属资源丰富,而金属矿产短缺。海洋资源丰富,港口条件优越,“海上福州”建设潜力无限。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州先民就创造了炭石山文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的后代,失去“闽越王”称号,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墙建设。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浮山”,故原名“福州”,一直沿用至今。唐末五代初(公元901 ~ 908年),福建王先后扩建“洛城”和“南北嘉城”,将美丽的玉山、巫山、屏山围入城内,故福州又称“三山”。北宋时期,福州知府张博昱提倡“织户植榕”,使“满城榕树,夏不遮”,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誉。元朝时,福建在福州建都。明朝末年,唐朝国王朱在福建称帝,福州也被称为“傅晶”。清代设福州为府。65438年至0946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建立福州。8月1949日,福州解放,定为福建省省会。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有了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口岸。著名航海家郑和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增加补给后七下西洋。到了清代,经过康熙、雍正,福州的对外贸易再度繁荣,“使西南诸港咸互惠”。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成为全国首批14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受国家给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优惠政策。福州民风淳朴,文化繁荣,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早在三国两晋时期,高燕、俞源、江淹等名人就曾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唐朝开元年间,福州成立了寺观研究院。韩愈曾称赞:“闽越长才,示人知文书,好如国齿。”他以为福州的文化水平可以和京都的长安相媲美。到了宋代,福州的教育文化更加发达,出现了“十客九奢在路上,南巷北巷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也被称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开一代风气”的名人如繁星。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超过4100人,其中语文状元16人,武术状元7人,在全国名列前茅。福州永泰县,自宋二年至宋八年,连续七年获得“状元”称号。宋代嘉定元年的状元、状元、“丁甲三号”都是榕人,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目前福州有50多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证明,早在5000 ~ 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部落就在福州长期定居。“闽人”是当时的土著人。大约在4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1年底到公元前16年初,这里的闵族居民就与中原的华夏族有了接触。到了周朝,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属于周朝,而且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孙武江被楚威王打败并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皇室逃往南方。部分越人进入福建,与闽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军福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王、岳为国君,在福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闽越人民先是反秦,后又协助刘邦攻打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一为闽越王,福州成为闽越王都。没有人能靠炼山造城,就叫“炼城”。金太康三年(282),抚州为晋安县的县市。首任县长高燕重建县城,称之为“子城”。南朝隋唐时期,福州曾是福建凤州、泉州、建州的城市。唐开元十三年(725),福州改名为总督府。从此,福州得名。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与其弟王超领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建立福建,定都福州。王安置中原移民,选拔人才,兴文教育,深湖扩城,减税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光复年(901),王在淄城外环筑大城池,有八门、九门、三门,称为“雒城”,都是用印有“钱文”图案的城砖砌成。除了官员的住所,洛城的人还被允许在指定的地段建造房屋,周围是分段的高墙,称为广场。这就是“三坊七巷”的雏形。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各建一座月城,大城夹在其间,称为“夹心城”。因为南门外的地区地势低洼,所以修建了城墙来防洪。当时整个城市略呈圆形,王越山(屏山)、九仙山(玉山)、巫山都被围在城内,故有“三山”之别称。后来,王的儿子王建立国家“大民”,并改名为福州“长乐府”和“东资本”。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瑜在嘉城外建外城。南宋绍兴以后,游牧民族横行,中原被抹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之人渐至,人物十分繁盛。南宋末年,益王赵登以福州为驻地,将福州提升为福安为都城。元十五年(1278),福建在泉州建都,三年后迁回福州。明朝统治者不重视税收,重奖清廉抑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有所恢复,纺织、商业、航海业也有所发展。明朝洪武四年(1371),在唐代贾城和宋代外城的基础上,为防倭寇入侵,修建了一座石头城。这是阜城。直到辛亥革命,这座城市才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在福州登基,称福州天星府,又名“傅晶”,为都城。明清时期,福州由福州政府统治。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市区、南台、仓山连成一片,上杭、夏航、仲婷、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市场,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中国海军和造船业的发源地,为中国培养了一代早期著名的海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