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历史时期

是中医理论的全面编纂和深化发展阶段,是临床学科辨证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阶段。例如,娄英的《明代医学纲要》和王肯堂的《辨证论治规范》,吴倩的《清代医案金镜》和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医部大全》等。王清任的《医林讹》一书注重实证研究,纠正了古代医书中关于解剖知识的一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血瘀学说。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吴有兴写了《伤寒论》,叶写了《伤寒论》,吴鞠通写了《伤寒论》等。在药理研究方面,李时珍撰写了《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药理研究的成果。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医逐渐进入中世纪的千年黑暗,科学成为神学的奴婢,牧师取代了医生。从13世纪开始,逐渐恢复了视力,直到15世纪才突破封建宗教藩篱,迅速发展起来。维萨里开创了现代解剖学和解剖生理学;1731年,意大利摩尔根尼创立病理解剖学;1855,德国魏尔肖创立细胞病理学;同时,西方的科学方法论对医学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以实验(观察实验和比较分析)为基础的实证方法,与医学研究中的经院哲学彻底决裂,依靠各种自然科学提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培养了医学科学家的科学意识,赋予了他们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使他们摆脱了思辨推理的幻想,实现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实验科学。在这一点上,中医在经验医学领域还不能和西医相提并论。

但与西医相比,中医的优势在于从宏观出发,着眼于整体,强调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辨证分型,倡导“三因治病”的个体化诊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