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理国(段)详细资料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4世纪,大理居住着许多分散的氏族和部落,史书上称之为“昆属”或“昆种”。他们有的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有的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211年,秦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这是中央王朝对大理正式统治的开始。
公元前二世纪,大理地区农牧业相当发达,当地居民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汉武帝在建立蜀地至沈的商路时,被“昆明部落”所阻,于是在中国首都长安“凿昆明池以水战”。这就是昆明大观楼著名的龙联中提到的“韩熙楼船”。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击败“昆部落”,在大理设俞晔(今大理)、云南(今祥云)、恶龙(今巍山)、苏比(今云龙)四郡。从蜀国到的商路的开辟,开启了中国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大理成为这条商路上的重要贸易口岸。
公元67年,东汉在大理分六郡,加强了对大理的统治。
三世纪初,云南、贵州、川西南称为南中,是蜀的一部分。蜀汉初,孟获造反,诸葛亮领兵平定南方,平定叛乱,在大理重新建立云南郡,郡治在云南郡(今祥云县)。
公元585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治理西南边疆,在大理设周坤。公元597年,周坤发生叛乱,隋文帝派史万岁去周坤平定叛乱。
公元621年,唐政权派人到大理拉拢“昆明部落”。贞观年间,唐政府在戎州设置都督府,大理各县均属其管辖。
公元7世纪,大量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大理的社会经济发展。部落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兼并,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令”。其中,梦社诏书在所有诏书之南,故称南诏。
8世纪,南诏在唐政府的支持下,统一大理,建立南诏政权。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南诏首领先后接受了唐朝的“云南王”、“南诏”、“云南王”等称号。然而,由于南诏势力的不断扩大,唐与南诏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公元749年和754年,双方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天宝之战”。经过双方的努力,公元794年苍山联盟成立,双方重归于好。
以大理为根据地的南诏一直在扩大统治范围,东连贵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连西双版纳,西连缅甸北部。南诏国原属勐畲州(今巍山县),毗罗阁时期迁至太和(今大理太和村),伊谋勋在位时迁至杨卯城(今大理以西),后来的大理国也以此为都城。
南诏后期,宫中内乱。公元902年,南诏官员郑迈斯夺权。公元927年,“大昌与郭”建立,南诏亡。
大理国公元937年,主管我国海事的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基本继承了南诏的边界。
在大理统治云南的三百多年间,大理王先后接受了宋代的“云南八都王”、“云南大理王”、“上诸王国”、“大理王”等称号。
公元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军渡过大渡河,背着皮囊渡过金沙江,直奔大理,欲灭大理。第二年,忽必烈班师北上,兀良合台留在云南。经过两年多的征服,他定居大理,在大理立下两万户。公元1274年,赛滇池被任命为云南平章的政治官,在大理地区设立道、州、县、大理道、鹤庆道等机构。此后,云南的政治中心从大理转移到昆明。
为了纪念忽必烈平定云南的功绩,公元1304年,云南地方官员在大理西部苍山脚下立了“元世祖平云南碑”。
明朝在元朝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对云南的统治。明朝设立大理州区,大理州管四州三县,官司漫长。
清代仍设云南省,大理州设在大理,与明朝基本相同。
公元1856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云南爆发了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起义军以大理为政治军事中心,团结各族人民,与清政府展开了长达16年的顽强斗争。
1911年,昆明重阳起义后成立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属于滇西路,再到腾越路。1929年,国民党中央发布通令,废除道统,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设立大理、祥云、凤仪等十三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0年设立大理地区,辖14个县。1956年,撤销大理特区,设立大理白族自治州,辖一市十二县两自治县。1983年,下关市与大荔县合并为大理市,自治州辖一市九县两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