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灵山和乌蒙山简介

“所谓五岭,史书记载各有不同。根据《广州纪》、《南康纪》、《禹:地志》和朱的记载,五岭的具体位置是:

具体位置

大余岭,在江西省西南角的大余县南部,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是粤赣交通要道,秦代的横浦关就在这个岭之上。都庞岭位于湖南省蓝山县南部,广东省连县北部,而不是今天位于广西灌阳和湖南省江永之间的都庞岭。秦代的黄溪关就在这个山脊之上,也是从湖中进入广东的必经之路。骑田零,在今天湖南的郴县和张悬县之间,就是湘粤通道,秦代的阳山关就在这个山脊上。湖南省江华县、广西和县、钟山县北部的孟珠岭,是从湖南进入广西的必经之路。广西兴安北部的岳城岭,是湘桂交通要道,兴安境内还有严观、秦城遗址。

乌蒙山是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位于滇东高原北部、贵州高原西北部,是一座由断层隆升形成的年轻山地,大部分由上古生界灰岩组成。它有250公里长。海拔约2080米。

最高峰4200m,高出附近高原700m ~ 1000m。群山之间有许多盆地和深谷。喀斯特地貌发育,残丘残峰、溶洼、石灰岩溶盆、石灰岩槽谷、溶洞、地下河分布广泛。有牛栏江、小江、普渡江、南盘江、北盘江。乌蒙山阻挡了冬季寒风沿四川盆地南缘或贵州高原斜坡西移南下,对云南气候造成一定影响。乌蒙山总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包括北盘江峡谷、碧云洞群两大公园,韭菜坪、金盆天生桥、阿勒河、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盘县大东古人类遗址等五大特色景区。公园以喀斯特遗迹和地貌为特色,以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为载体,拥有悠久的夜郎文化、红色文化、矿业文化、古城文化、民族风情和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自然人文价值。熟悉又陌生的五菱

在北京,我随便咨询了一下身边的朋友。“你知道武陵吗?”回答“大概知道”,无一例外脱口而出“五岭蜿蜒,碧波荡漾”。“你知道有哪五座山吗?”答案是:“我知道的不多。”一般人都能在地图上找到五岳中的三座——岳城岭、都庞岭、大峪岭。然而,齐天岭和孟珠岭却常常被忽视。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吴海涛收藏了近百年的中国地理教科书。根据他提供的资料,1913年,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中国地理》在一定程度上介绍了武陵,称“自过程岭东,过南疆,分两广。作者最多的是孟珠岭、岳城岭、杜旁岭、齐天岭。东面与大禹山相连,就是所谓的雾灵山。”1935某中学地理课本第八章名为“岭南之山”,对雾灵山的描述比较详细:“南岭绵延千里,各地叫法不一...南北交通不限于蜿蜒的河流,这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红军长征是从1934开始的,他们不可能读过1935的课本。但这些描述大致可以代表当时受过地理教育的人可能知道的五岳。“武陵”、“南岭”、“岭南”、“山”、“山脉”——这五个名词交替出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岭是南岭,是相对秦岭而言的。秦岭,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叫“北岭”。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因为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这一点广为人知,而雾灵山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界线,这一点也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在唐代,“岭南道”是当时中国十大“道”之一,管辖着“南岭”以南的两广地区。至今,“岭南”依然代表着这片土地,孕育着独特的岭南文化。另外,武陵不是山脉,它没有统一的方向,而是一座“破山”。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贾府大观园,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进入潇湘馆。潇湘水和湘水都发源于雾灵山,是“潇湘雨夜”——所以我想知道曹雪芹是不是在暗示林黛玉有说不完的眼泪。武陵山区雨量充沛,发源于多条著名河流。北坡除潇湘河、两江外,还有四源:湘水支流沂水、春陵水、雷水、漳水,与贡水汇合形成赣江。南坡河流较多,发源于桂江、合江、廉江、舞水、镇江...

虽然武陵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历史上也经常发生相互抢水的情况。古往今来,人们利用这些不起眼、有时只是平缓的山丘,挖了几条山路,从而将岭南的两广与“岭北”的湖南、江西连接起来。唐代张九龄建议开凿的梅关驿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它变山为谷,很快成为中原与岭南交流的主要道路。

去梅关之前,大余县委宣传部的彭告诉我:“早在秦朝,大余就是秦始皇南下的要道。汉代,于兄弟来此筑城防守,故名大禹岭。过去,漳水的航运非常繁忙。中原运往南方的货物从我们这里上岸,经过梅关,到广东,再用镇江装船,非常方便。”

323国道从大余到南雄的距离只有40公里。这条路开通后,梅观古驿道完全成了一道风景。我们走过梅关。至今保存完好的8公里山路,好走,风景优美。过梅关,也就是进入广东,确实是一条非常轻松便捷的山路。

可惜红军长征没有走这条路。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根据与广东军阀陈达成的协议——尽量不进广东——红军刚到南雄的,立即北上渡大玉岭回到江西,再经崇义、聂北上粤北的长江镇、城口镇。只有陈毅和项英没有参加长征,留在了尤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他们在梅岭留下了足迹和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