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施肥技术?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南美洲和中国,当时可能已经使用了以下自然物质作为肥料:粪肥和堆肥、动植物废弃物(包括秸秆和动物血液等。)、人畜粪便、鸟粪(鸟粪)、河湖淤泥、森林凋落物。
施肥技术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施肥技术从原始农业就有了。
早在我国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反映在《诗经·周·宋亮》中就有“茶长茶腐,粟长”之歌,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田里的杂草腐烂后有促进粟生长的作用。公元前35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通过根从腐殖质中吸收养分,当植物死亡后,就变成了腐殖质和肥料。西汉《氾胜之》一书对基肥和追肥有详细的描述,强调施足基肥,再根据情况补追肥;书中还描述了“沉籽法”,即把牛、马、羊的骨汁或蚕的汁熬成浆,用来浸种壮苗,其作用与现在的种肥相同。公元3世纪,有记载称绿肥为良田而耕。西晋郭在《广智》一书中说:“草嫩,色青黄,花紫。12月种稻,铺得好,可以美。”堆肥堆积最早见于《齐姚敏书·杂说》,称为“粪法”。一般认为,《杂说》是后人在公元8世纪左右加入《齐·姚敏书》的。唐代韩、鄂撰写的《四时纲目》记载了施基肥和种肥的作用,涉及包括果蔬、药材在内的13种作物。
南宋陈辅的农书(1149)中提到了制作火粪(即烧泥灰)、堆肥发酵、池塘堆肥等技术,并引用了当时的农业谚语,将施肥比喻为“粪药”,认为用粪如药,强调合理施肥的重要性;书中还指出,可以通过施用合适的肥料来改良土壤,并提出了“土壤肥力常新常强”的理论。元代王镇在农书“粪土篇”中将肥料分为六类:粪、流浪汉粪、苗粪(绿肥)、草粪(野绿肥)、火粪(草木灰、烧泥灰、石灰)、泥粪。1563年,法国科学家帕利西观察到植物的灰烬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
17世纪初,弗朗西斯·培根指出,植物的本质要素是水,土壤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植物直立。在同一时期,巴蒂斯特和范埃尔蒙特进行了柳树盆栽实验,并得出结论,水是植物的唯一元素。明末(65438+7世纪上半叶)《沈氏农书》介绍了稻秧施肥的经验:“下一次接力,必须在夏后,秧孕时(指单季晚稻),秧黄时,若秧未黄,不得抱走;不管黄不黄,都不能下去。.....不要在黄叶之前播种,没有好米也会得到好苗。”。1775左右,弗朗西斯·霍默指出,植物元素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可能包括空气、水、土壤、盐、油、火,它们相互结合。清代(18世纪)包杨在《知识大纲》中指出,施肥要与耕灌相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到时、地、物三用。
由于对植物元素的认识不一致,在19世纪初(1809),Tyel提出了腐殖质营养理论,指出:“实际上,土壤肥力完全取决于腐殖质,因为除了水以外,只有腐殖质能供给作物营养。就像腐殖质产生生命一样,它是生命的条件。没有它,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一理论在当时对提高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意义,但却是片面的,阻碍了施肥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在肥料的应用方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做出了独特的创新,特别是在就地取材、施用有机肥、回收养分等方面。,不仅保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了土壤肥力,而且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有限的土地上养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成为世界农业史上少有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