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论文集
岭南建筑的起源和定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直到建国后的前10年,虽然建筑界偶尔会称之为广东建筑,但并没有参考岭南建筑。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广东建筑的卓越成就,岭南建筑的名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建国之初,各行各业如火如荼,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机。50年代中期,复古主义盛行于当时的建筑行业,刮起了一股“大屋顶”之风,导致了“所有建筑都必须建大屋顶”的隐形规定。面对复古主义的滚滚潮流,深受岭南文化影响、“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并没有跟风、跟风。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性(如1956年完成的柯先生设计的广东科学馆,1954年完成的夏长实先生设计的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的运用上做出了灵活性),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65438-0959年,时任中国建筑工程部长的刘秀凤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了“在中国创造社会主义新建筑风格”的要求和倡议,从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和“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而严肃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色,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该有岭南建筑的特色。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对以往的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理论上讲,岭南建筑正式提出的时间是1957。其标志是华南理工大学(1988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夏长实先生在1957《建筑学报》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与遮阳》的论文。夏长实教授指出,岭南建筑要有自己的特色,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讨论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就是岭南建筑的理论渊源。从此,岭南建筑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和认可,在全国建筑界享有盛誉,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原意是指五大地理山脉(岳城岭、都庞岭、明珠岭、骑田岭、大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指的是建国后的广东建筑,或广东的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的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广东从1840到1949的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三角地区。因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建筑成为岭南建筑最重要的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新中国各个建设时期,广东建筑往往在民族氛围中独占鳌头,如五六十年代的“矿泉山庄”、“广州友谊剧院”,七十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八十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贸大厦”。
随着广东新建筑的繁荣和成功实践,国内建筑界一方面学习和总结了这一实践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对以上述建筑为代表的广东新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理论争论和学术探讨。在这场争论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岭南建筑的学术定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首先是“区域论”。这种观点从“岭南”的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是在岭南地区建造的建筑,包括广东、海南、港澳、闽南、广西南部和台湾省南部的建筑。二是“风格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岭南建筑是具有独特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主要表现在平面立面设计、建筑构件的结构造型和富有岭南地域文化的建筑装饰上。三是“过程论”。与前两种观点不同,过程论者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的土地上进行的创新、变革和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岭南建筑是岭南建筑创作实践的简称。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释岭南建筑丰富的本质内涵。“地域论”强调建筑的地域性,有助于揭示岭南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技术个性。但是,“岭南建筑是一个建筑创作的流派,有自己的追求和风格。就像不是所有的岭南画派都可以归于岭南画派一样,也不是所有在岭南地区建造的建筑都可以称为岭南建筑。”风格论”更接近于揭示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强调建筑的文化性,有助于把握岭南建筑的文化艺术本质。但是,为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而否定建筑的技术个性,不仅有悖于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结合体的客观事实,也难以真正解释建筑的风格。因为建筑的艺术风格取决于建筑材料的技术处理,甚至建筑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论”强调建筑是纯粹的创作实践,忽视了地域文化建筑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揭示了一种“建筑创作不需要理论指导”的非理性倾向,不利于岭南建筑的创作发展和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鉴于此,我们提出“文化地域性”的新观点来定义岭南建筑,以表达对当前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认同。建筑审美属性的最高标准在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文化地域性”理论的意义在于全面揭示了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文化地域性”理论从三个层面阐释了岭南建筑的内涵,即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岭南建筑作为审美对象,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赋予人们审美享受,往往是以其地域技术特征为基础,以文化时代精神为核心,以人文艺术品格为核心。作为岭南建筑先驱的夏昌时和莫两位前辈在论述岭南园林时指出,岭南地区包括“广东、闽南、桂南”。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似,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共同点。”是岭南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影响了岭南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铸就了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和人文品格。
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
建筑的人文品格主要是指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细部处理等建筑形象元素所表达的艺术哲学、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建筑的人文性是建立在建筑的技术性基础上的。建筑的技术个性是指建筑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表现手法和特点。建筑的技术表达,从建筑的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或者空间组织和细节处理,都必须遵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则。建筑是人造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在设计建筑“人造”时,一方面要认真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时刻不忘建筑是人用来满足人的实用和审美需求,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彰显建筑技术。岭南建筑在这里有其独特的优势,涌现出无数建筑杰作,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建筑的人文品格是隐性的、间接的、抽象的,而建筑的技术品格是显性的、直观的、生动的。建筑的人文品格和技术个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建筑美的生成的客观条件。
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包容开放的性格。岭南建筑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岭南文化的外在表现。岭南文化本身是多种不同特色文化的融合,开放与包容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融、综合、提炼的过程。尤其是岭南的现代文化,“岭南地区的文化精英以开放而健全的心态,合理调适了爱国主义与追求进步的理性之间的冲突,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型和文化重构,而且完成了从‘先得风气’到‘先开风气’的跨越,孕育了岭南的现代文化精神,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岭南建筑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近代岭南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开平梨园,建于1926,“是旅美华侨谢伟立,根据《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布局,以西方建筑特色,结合中国园林秀丽典雅的风格而建。”又如广东梅县白公镇的莲舫大厦,建于1934。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宏伟客家民居建筑。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保持了客家民居“三堂四横”的传统格局,但立面却充满了洋气,立面在柱头和柱顶采用了西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浮雕。在装饰内容中,既有中国式的大鹏展翅、狮子滚绣球,也有透着西方文化味道的内容。现当代岭南建筑以更强的意识融合中西,以求继承创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