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二课?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的思考

九年级上册历史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与第二课相关的内容要求如下: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一)精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

1.明确课程结构,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本单元介绍了古代亚非三大河流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文明与黄河流域的中国一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节课分为三个小标题: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其结构逐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巅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根据课程标准,课文中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是最详细的。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清晰地了解古巴的巴比伦社会。为了体现这种课程结构,我把它设计成板书,在上课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从而由浅入深地把这节课的重点讲清楚。

2.深挖各种教学资源。

两河流域都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有很多史料可以挖掘。不仅有课本上给出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还有相关的通史著作、资料汇编和丰富的视听资源,比如纪录片。在使用这些资源时,我们应该选择并关注它们。我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目标原则

(2)选择性原则

所谓目标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选择性原则是指历史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因此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资源,这样资源的利用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重点。比如这节课的重点是《汉谟拉比法典》,所以要选择法典原文让学生解读,从而了解古巴的巴比伦社会;《法典》的条文多达282条,要选出最能体现其社会特征的条文。再比如,两河流域相关的纪录片有好几部,光一节课不可能全部给学生看。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我选取了一段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介绍的代码柱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兴趣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1.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课要有趣生动,历史的呈现方式也要多样。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因此,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流行歌曲介绍、古今地图对比、文物雕塑图片、文献资料播放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带来的是生动、立体、多维的生活史。

2.趣味情境设置,解决课堂教学重点。

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巴比伦社会所代表的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如果你把一大段代码条文直接扔给学生让他们去解读,那就太无聊了。于是我设置了三个“巴比伦的时光旅行场景”。场景一:两个伤害他人的人受到不同的惩罚。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设置悬念让学生猜测,然后给出相关的法典规定,让学生找出三类人,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奴隶社会,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阶层,各个阶层的法律地位差别很大。情景二:通过“儿子打父亲,就要砍掉手指”的案例,辅以妻子儿女还债等例子,来反映巴比伦时期男性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情景三:通过船工赔偿沉船和商品损失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法典对各行各业的雇佣、租赁、赔偿等方面的详细规定。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活跃。通过三个有趣场景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两河流域的文明。

(三)注重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

1.培养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学科素养之一是让学生有正确的时空观。两河流域在人类文明史上起步很早,经历了很多历史时期,其地理环境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内容虽然不能在讲座中全部讲解,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绘制文明进程时间轴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学课文的方式,标注几个相对重要的时间和事件。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大致发展历程,还可以明确本课重点是巴比伦王国的时间段。通过对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地图的观察,学生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两大流域的文明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们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相对位置和相似之处,进而了解人类最早的文明都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2.培养比较思维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各种渠道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认识历史上的人和事,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形成历史概念,从而认识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历史需要联系和综合的能力,历史事件不能作为孤立的点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同一时期的文明发展,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在完成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时间轴后,让学生将两河文明与其他三个古代亚非文明进行比较。学生从世界历史的第一和第三时刻了解到,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尼罗河下游出现了多个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统一;早在公元前23世纪,古印度就出现了早期文明。在时间轴上对比中国,中国早期就有氏族农耕文明,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巴比伦王国在这个时期左右,而中国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是西周。但是,我们的文明传承了下来。从时间上看,两河流域的文明在亚非几个古文明中出现的比较早。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思维,提高了从多种途径感知历史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培养分析性和一般性思维

用材料详细分析历史问题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成就之一。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和总结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历史,初步形成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比如在“时间旅行”环节,我在每个场景后面补充了《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相关规定,让学生阅读原始史料,从中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总结当时的社会特点,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场景想象。

再比如汉谟拉比在统一两河流域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我也给了一些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亲自过问每一个细节,牢牢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这种制度叫做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通过神化自己,他宣扬他的力量来自上帝。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水利。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这些措施使国家更加强大,汉谟拉比执政的时候,正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大的时期。

通过这些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用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恰当的推论,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四)价值导向:拓宽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情感教育功能,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去探索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

本课挖掘点之一:两河流域文明是西亚人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创造的。通过分析西亚的地理环境,我们知道整个西亚地区大部分是热带亚热带沙漠,雨水很少,但是在美索不达米亚狭长地带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因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不仅带来了灌溉用水,还冲刷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地居民充分利用两河流域带来的水和肥沃的土壤,发展灌溉农业。正是灌溉农业创造了两河文明。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明是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挖掘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重要贡献。汉谟拉比是古巴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任国王。在他的手里,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的中下游,而且使巴比伦王国强大起来,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个发展高峰。他还给人类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汉谟拉比法典》。可以说汉谟拉比是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第三个挖掘点:两河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流传下来的泥板记载了法律、案例、甲骨文、医案、教科书等诸多内容。楔形文字的发明有力地促进了西亚文化的发展。两河文明的历法也很有特色。苏美尔人制定了农历,天文学非常发达。十六进制的发明和使用也是对两河文明的一大贡献,在现代世界的一些领域仍在使用。《汉谟拉比法典》尤为重要。其内容之广泛,不仅使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巴的巴比伦社会,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是一个非常重视法律的民族。在土地买卖、房屋租赁、婚姻契约甚至牛只租赁中,双方都要签订合同或契约,有证人作证,当场签字。人类社会的法律传统源远流长。

学完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断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