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
提起“反文化”这个词,人们自然会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比如摇滚音乐、吸毒、性变态、堕胎、裸奔等等,还有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纽约郊区伍德斯托克的嬉皮士日夜狂欢,然后是“政治正确”。
如果从字面上严格理解,“反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以反战、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反文化”第一次被归结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青年抗议运动。那是加州州立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西奥多·海沃德。罗斯·扎克。他在1969出版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找到了两个分裂群体的交汇点,即反文化,即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在他的定义中,反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所有抗议运动,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保运动和同性恋权利运动中的政治“革命”,以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和神秘主义、利己主义复兴中的文化“革命”。
通常,人们将激进青年学生主张以激进手段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运动称为“新左派运动”,而那些辍学希望通过吸毒和放纵进行文化反叛的人则被称为“反文化”运动。本文无意在此界定概念,姑且将20世纪60年代政治文化领域的抵抗运动称为“反文化运动”首先,对主流文化和现有制度的不满和批判,对女性和少数民族处境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是这两次运动的共同特征,它们源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其次,从成员关系来看,两者很难明确区分。许多反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也是新左派运动的成员。
1964年9月24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2岁的哲学系学生马里奥?马里奥·关明生和艺术?戈登堡等人发起并领导了校园“言论自由运动”,抗议学校当局禁止在校园内谈论民权运动和发表反越战演讲。65438+10月1比2,加州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阻止。学生与警察对峙了32个小时,学生运动的一些领导人被逮捕。反文化运动的序幕由此拉开,并逐渐蔓延到美国其他高校。1968,机芯是马丁创立的?卢瑟?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和越南战争升级达到高潮。
乍一看,反文化运动还没有结束,被80年代起源于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运动延续了下来。但实际上,作为一场以民权反战为目标的抵抗运动,它随着1975年越南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此后,抵抗运动逐渐平息。这是因为,首先,就社会政治抗议运动而言,运动的一些目标已经达到。美国从越南撤军后,反战运动停止了。1964的民权法、1965的选举权法和1963的同酬法在国会通过,1965的平权行动计划提出并实施,深刻改变了黑人和妇女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尽管此后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仍在继续,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告一段落。就文化领域的反抗而言,嬉皮士的反抗手段越来越激进,运动因为逐渐失去社会的广泛支持而日渐式微。同时,反文化运动参与者年龄的增长也是抵抗运动趋于平静的原因之一。到了70年代中期,“婴儿潮”第一年出生的人已经到了30岁,到了结婚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如何面对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韦德?克拉克。另一方面,拉夫注意到,冷战促进了社会思潮向保守主义的回归。他认为,冷战对抗不仅在美国激起了这场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也促使美国人回归保守主义。这是因为冷战的升级和美国的一系列外交失败,让很多美国人感到美国赖以生存的民主制度正在受到威胁,稳定的家庭生活是美国国家安全所必需的,也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保持对苏联主导地位的首要条件。
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与和平。就运动本身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权运动;(2)反战和平运动;(3)文化抵制运动,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抵制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
当然,每一种抗议运动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本文试图探究美国20世纪60年代这种抗议运动的根源。
本课题研究不可避免涉及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的“婴儿潮一代”。二战后,美国出现了1946到1964的人口高峰。这一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婴儿潮”。“婴儿潮”前十年出生的人,在上世纪60年代抗议运动发生时,大多还在高中或大学,他们是抗议运动的主体。因此,反文化运动的发生与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