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吴晗的生活是怎样的?

吴晗,原名吴,本名,号吴璇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主要著作有《朱元璋传》、《掷枪集》等。他童年家境贫寒,是旧社会通过努力学习取得成就的典型人物之一。

吴晗从七岁开始就在家乡的苦竹塘小学读书。他很懂事,学习也很努力。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他从不缺课,从不迟到早退。

吴晗小时候爱看书,尤其是历史书和历史小说。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看完这些书,他没书看了,就到处借书,经常去100公里外的地方借。有的人看他怕丢书,不肯借给他,却守在别人家门口。当他借了一本书时,他边走边读。到他家门口的时候,他已经看完了,然后他马上还了。借书人不相信这么快就能看完,就问他书里有什么,他一下子就能说出来。当地人说他读书又快又有效率,所以都叫他“书呆子”。

吴晗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近50公里。他平时住校,假期自己提着行李回家。他甚至没有回家的路费。放假回家,为了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他把行李都卖了。当他回到家时,他父亲非常生气,把他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他上了大学,在大学里住了三年。勤奋和艰辛一直伴随着他。他学习很努力,除了看书和抄卡片,几乎什么都不做。他的研究工作基本靠自己的个人探索。他说,“那时候,我自己找书看。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我读了很多好书,也读了很多坏书。我自己没有书,只能抄。我看的书也是千方百计向人借,有的书被人问了还不肯借。书上有不懂的地方,就得自己摸索,用这本书纠正,用那本书盘问...全部都是自学,校勘,学史地,学方言,试标点,写卡片,什么都自己干。”所以吴晗在学生时代,对古代汉语就有很深的造诣。他博览群书,思考很多。他认为读书要勤勤恳恳,把书中精彩或重要的段落抄下来。如果抄的材料比较多,总是要多看几遍,仔细整理,才能得出观点和结论,也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面到全面。

因为他勤奋好学,嗜书如命,写了许多关于明朝历史的有见地的论文,成了著名的历史学家。人们也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