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的历史问题
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开始发掘。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它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总面积5万平方米,重叠4个文化层。现已确定最低年龄为7000年前。通过1973和1977两次科学发掘,发现近7000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人工种植水稻遗迹、干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存等文物,充分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证据,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多次出国展出,深深震撼了全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厚度约四米。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堆叠,其中第四个文化层的年龄约为7000年前,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第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存、木质建筑遗存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制品等。
中国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首次发现,故命名为1976。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和绍兴平原,隔海直达舟山岛。根据放射性碳测年和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建立,拓展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表明灿烂而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存在于长江流域。
该文化目前唯一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浙江省文管会和浙江省博物馆的主持下,分别于1973 ~ 1974和1977 ~ 1978进行了两次发掘。1982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在陈娇、浙江鄞县、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均有发现。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榔树桥村)。是当地农民在1973夏天修建排水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个文化层自下而上堆叠。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该遗址在1973和1977两个冬季进行了两次发掘,总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了6700多件生产工具、家用器皿和原始艺术品等文物,以及丰富的栽培水稻、大型木质建筑遗迹、狩猎的野生动物和家畜的骨头、收集的植物果实和少数墓葬。这些都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建筑、陶瓷、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出土文物与湖州秋成遗址下层和嘉兴郊区马家滨遗址出土文物相似。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文物为我省新发现,具有较为发达的榫卯技术干柱式建筑,其生产生活水平在我国当代遗址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考古文化,暂命名为河姆渡。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了尽快公之于众,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了“河姆渡遗址首次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上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在7000年前也有繁荣的原始文化,它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他们一致同意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委,对宁少平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发现了一些遗址。截至目前,已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47处,分布在钱塘江以南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以姚江平原最为密集。
[编辑本段]功能
陶器主要是碳黑陶、沙红陶和红灰陶。除了素陶,在壶底交叉印绳纹也很流行。陶器的宽边常刻有平行条纹、波浪、圆圈、树叶、耳朵等几何图案,偶尔也有白底深褐色图案的彩陶。以平底和底部覆盖物为主体。代表器物有水壶、壶、带柄碗、宽边浅碟、挂袋式、足等。托足使用的陶壶,一直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具。骨制工具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早期,骨制工具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石器、木器、陶器等各类工具的总和。据我们所知,它是中国新石器文化所独有的。木制品精美多样。梯形非对称刃石斧、拱背厚身石簪、骨凿、斜领骨凿、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独特的器物。大量的榫卯木构件和干栏建筑遗存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宅特征。
河姆渡遗址的4、3层和2、1层分别代表了河姆渡文化的早期和晚期。①早期:约5000 ~ 4000年前。陶器体系简单,加炭黑的陶器占绝对优势。除了素面,还有很多绳纹,几何纹和动植物纹比较突出。主要的器型有收敛或开肩脊柱壶、直口桶壶、颈部双耳大口壶、宽边浅碟、斜腹盆、环形单柄碗、大环豆、壶形甑、块状腿等。石器种类少,一般打磨不好。斧、锄较粗,主要石器无孔。②晚期:距今约4000 ~ 3300年。砂红陶和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泥质红陶外壁红色,内壁黑色,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内外同色,很少涂陶。顺着绳纹,有一个洞纹。新款三脚架,落地式手柄两足异形,挂包式。其他主要造型有开鸡冠耳壶、开平腹壶、牛鼻耳壶、折边壶、穿孔豆、空心斜身腿等。石器经过多方面打磨,出现了扁条状石簪、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石纺车等。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文物具有数量多、类型丰富的特点,为研究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材料。比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器多达40万件,与同样的发掘面积相比,是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无法企及的。再如出土的纺车、绕杆、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子、骨针等纺织工具近10种。根据这些部分可以还原当时的织布机,但其他遗址就没那么具体了。其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水稻种植、干栏建筑、纺织和水运方面。
(1)翻耕耕作:在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的大部分坑中,发现了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锯末、芦苇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水稻出土时,色泽金黄,颖壳清晰,穗直。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稻原粳籼杂交品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与大米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头,有170件,其中2件骨头上还残留有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犁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铁锹,是翻土的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经进入“耕田阶段”。当时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部和东部,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量为18438+0吨。
农业的起源表明人类社会已经从单一的掠夺经济发展到生产经济。这一变化扩大了食物来源,奠定了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河姆渡原始稻作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的粳稻由印度传入、籼稻由日本传入的传统观点,确立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本土的多元观点,不仅有1起源,大大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水稻的发现,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进步的结果,有利于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群众观。
(2)甘兰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甘兰式建筑遗存,尤其是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从远处看,它们密集而壮观。根据桩木的排列和走向,建筑专家估计第四文化层至少有六座建筑,其中有一座长23米多、深6.4米的建筑,屋檐下有一条宽1.3米的走廊。这座长房子可以分成几个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居住。被清理的构件主要有木桩、楼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有榫头和榫眼,大约有上百个,可见当时房屋的竖向交汇处采用的是榫卯技术。河姆渡遗址的建造是以大大小小的木桩为基础,在木桩上架设大大小小的横梁,铺上地板,把台座做得高于地面。然后,竖立柱子,建造人字形屋顶,完成屋架。最后,围栏设施用芦苇垫或树皮制成。其中,柱的方法也可能是用桩和木头捆绑从地面立起。这种头顶有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代称为干栏建筑。适应了中国南方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所以被后人继承。今天,这种建筑仍然可以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看到。建造一座巨大的干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建筑复杂。巨量的木材需要专人规划,计算后分类加工,还需要有人现场指挥搭建,否则七高八低曲折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的智商和现代人一样高。
(3)纺织、交通和绘画技术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纺织工具的数量和种类在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是罕见的。数量最多的是纺车,300多件。质地以陶器为主,也有石头和木头。最常见的形状是扁圆形,少数截面为梯形。有经轴、分经轴、卷绕杆、齿形装置、机刀、梭子等。纺织专家认为这些是原始织布机的零件。有90多根骨针用于缝纫。最小的骨针只有9厘米长,直径0.2厘米,针孔0.1厘米,和今天的大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芦织纹和器物上精美的花纹来看,当时的织物是经纬线数相同的人字纹和菱形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八支木桨,材质为原木,与后世的木桨相似,但略小。一定有一艘有桨的船。据推测,河姆渡人一直划着独木舟在湖中捕鱼和收集钻石,这也可能是作为氏族间交流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用天然漆涂在木材表面,后来在天然漆中掺入红色矿物,使器皿的颜色更鲜艳。第三文化层出土的木胎漆碗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4)发现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品: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两类: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雕刻在器皿表面,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装饰艺术,后一类居多,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趣味和文明程度。最著名的艺术品是“两只鸟对着太阳”图案的象牙雕刻,它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看起来像一个鸟巢。物体中心雕刻五个同心圆,外圆上部雕刻火焰纹。在每一边,一只长着圆眼睛和鸟嘴的鸟互相看着对方。画面布局严谨,线条结合现实,画面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也有人认为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和繁衍的崇拜。说明这件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有着复杂的精神生活。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河姆渡南部的四明山,北部的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和东部南北方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构成了巨大的工字形山脉。这种地貌,比如今天围垦工程中抛出的丁坝,有很大的促淤上岸作用。1000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期大规模海侵期间,四明山北麓成为浅海。长江口下行的泥沙被搬运到这里后,被I型地貌沉积,使得河姆渡地区的沉积速度比它的两翼还要快。当回归开始时,河姆渡地区自然首先成为陆地。根据汤涤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贝壳层时的年龄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7500年左右,所以河姆渡在7000年前确实是四明山前的高地。在研究过程中,南京大学委托的河姆渡遗址地质土样中的古微生物、孢粉、土壤粒度、含盐量等结果证实了课题组的研究结论。
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河姆渡7000年前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 mm左右,与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相似。地理上最大的不同是场地的南部没有姚江屏障,只有凌志流在场地的西南部流动。场地东部为平原,西部和北部毗邻河姆渡-张婷-二柳大湖。河姆渡地处湖泊、沼泽、平原、草原、丘陵、丘陵的复杂环境中,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于河姆渡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河姆渡登陆时,“工”字形地貌的两翼,即余姚市以西和宁波市西郊以东的地区还处于浅水区,海水的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上下起伏,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可以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水稻。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劳力建造巨大的干栏建筑,有时间发展纺织和漆木生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河姆渡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河姆渡人对自然界万物的认识和利用是决定性因素。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1)农牧业:河姆渡第四层广泛发现水稻遗存。在一些地方,水稻、稻壳、茎和叶相互混合,形成0.2-0.5m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m。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是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亚种籼型晚稻。它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米,马家浜文化,都是5000年前的。它是中国最早的两箱水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水稻。这对探讨中国稻作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河姆渡文化的代表农民有骨,仅河姆渡就出土了上百具。它是由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制成的。一般肩臼用横钉扎,骨头细的没有钉。而是将肩臼打磨成半月形,在冠正面中间刻一个竖槽,两边钻一个洞。还发现木柄装在骨头上,下端嵌在凹槽里,水平杆用藤条缠绕捆绑,顶端做成T形或雕成三角形的手抓孔。此外,还有木桩、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近1米长的米杵。
家畜主要包括猪和狗。到处可见破碎的猪骨头和牙齿,还发现了方形陶碗上雕刻的肥陶猪和猪纹。有一个陶盆上刻着稻穗的纹路和猪的形象,一般是畜牧业对农业依赖的反映。此外,还出土了许多水牛骨,牛可能已经被驯化了。
(2)渔猎:河姆渡出土了大量的野生动物骨骼,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软体动物等40多种。多为梅花鹿、水鹿、四象(麋鹿)、麂、狍等鹿类动物,仅鹿角就有400多只。还有很多鸟、鱼、龟、鳖的骨头。温暖地区的动物遗迹也很少,如亚洲象、苏门犀、红脸猴等。骨钹有一千多种,特点是长前或短前的斜钹,有不对称的领,还有窄长前的柳条钹,钝尖或尖尖的圆锥钹。没有发现网坠之类的渔具,但是有大量的鱼刺,其中一部分是同时用来打鱼的。其他渔猎工具包括木矛和骨鱼镖。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该船已用于运输,也可能用于捕鱼活动。鸟骨管上刻孔制成的骨哨,不仅是一种乐器,狩猎时还可以用来诱捕动物。
(3)原始手工业:以炭黑的陶器最具特色。尤其在早期,无论是炊具还是食器都属于这种陶器。胎泥纯净,铁含量只有1.5%左右。大量的稻壳和水稻茎叶作为材料。工艺比较原始,器皿都是手工制作,不太规整;据试验,烧成温度为800 ~ 900℃,在缺氧还原火焰中制成。胎质厚松,重量轻,吸水性强。后期依然是手工制作,只是部分经过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脚架、足袋等复杂造型,部分陶器的烧制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至于编织,在河姆渡发现了芦苇席碎片,采用的是两经两纬的编织方法。轻便的木制纺车,还有大小不一的陶器和石头纺车。它可用于纱线拉伸和加捻。我们还发现了一把木制的打纬刀,一个长长的用于梳理经纱的木制有齿装置,以及一个两端有槽口的卷布轴,可能属于原来的腰机。
河姆渡文化发展了骨器,有凿、镘、鱼镖、哨、锥、针、管针、匕首、柄匕首、梭、锯、凿、勺等,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有窗帘、管子、挂件、珠子等装饰品。还有蝴蝶形状的器皿(由木头、石头、骨头和象牙制成)、靴子和其他用途不明的器皿。打磨一般都比较精细,少数带柄、带骨的刻有花纹或双头鸟纹,堪称精美实用的工艺品。象牙制品有20多件,包括刻有晨鸟二鸟形象的蝴蝶形器皿、凤凰形匕首形器皿、刻有编织图案和蚕状图案的小杯子,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
[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1)凤凰像齿形器:河姆渡人造木工艺出众。此外还有木凿、锅铲、杵、矛、桨、槌、纺车、木刀等工具。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安装工具的把手,如骨凿、石斧和石簪。用分叉的树枝和鹿角做成的长方形手柄,叉头下部切成榫状的捆绑面,左侧捆绑石斧,前侧捆绑石矛。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都凿有榫头,特别是燕尾榫、带销孔的榫头和企口板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当时造木技术的杰出成就。河姆渡三楼出土一件瓜形闭口木碗,表面薄薄一层朱砂漆,剥落严重,微微发亮。经鉴定为生漆,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漆器。
(2)房屋和水井:河姆渡文化流行一种桩架高于地面的干围建筑。在河姆渡遗址的所有文化层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与这一建筑遗迹有关的木制构件,如圆桩、方桩、板桩、梁、柱和板。4楼有220多根木桩和长圆木,有规律地排成四排,相互平行,从西北向东南走向。现存最长的一排桩长23米,从西南到东北1、2、3排间距大致相等,总宽约7米。推断室内面积超过160平方米。第三排与第四排的间距为1.3米,位于面向东北侧的前廊过道。在建筑遗迹范围内,有芦苇席的碎片、许多陶器碎片和大量食用后丢弃的植物皮和动物骨。这个大规模的干柱建筑是一个公共住宅,内部很可能被分成几个小房间。甘兰建筑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江南地区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是最早的一个。除了干柱式建筑,早期较晚出现了一种柱式地面建筑,在柱孔底部放置木板作为地基,有的则用焖土块、粘土、碎陶片填充加固,形成中间有木柱的臼形柱基。
(3)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河姆渡遗址二层发现一口木质浅井。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带有竖井支撑结构的遗迹。该井位于浅坑内,井口为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植有数十排桩,内侧由榫卯形成的横箱支撑,防止倾倒。长圆木平放在一排桩的上端,形成井口的框架。井的外围是一圈28根直径约6米的栅栏桩。此外,井内还发现了平面略呈放射状的小圆木和芦苇席碎片,说明井上还盖着井亭。
(4)墓葬:在河姆渡4楼居民区,发现两个婴儿瓮棺,内有陶罐和盆。1到3层有20多座墓,没有墓穴和葬具。只有1底部有木板。成人和婴儿大多埋在单人。两人合葬墓三座,其中1是两个孩子。二、三层墓流行单人侧弯肢葬,有的是弯着腰,头朝东或东北,大多没有随葬品。1层的墓葬流行单人直肢葬,也有个别不同头的直肢葬,大部分在西北,一般都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两座墓各6件,一般都有盆和豆,生产工具很少。总的来说,不同时期的埋葬方式、头部朝向、随葬品都有所变化。
[编辑此段]文化关系
以河姆渡遗址4层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与以罗家角遗址4层为代表的罗家浜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同一时代,陶器中六角口边的锅碗瓢盆形制与圆口耳相似,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晚期河姆渡文化前后阶段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大致相同(见崧泽遗址)。马家浜型发达的素面腰边壶(或宽檐壶)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前一阶段偶有见到。相反,河姆渡文化晚期数量不多但富有特色的挂袋型也见于马家浜型。河姆渡文化后期的长条形石、凸边刻孔、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样式都与崧泽文化相同。晚期河姆渡文化可能受到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强烈影响。有人认为河姆渡遗址的4层和3层是新发现的河姆渡文化,而2层和1层属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或单独命名为崧泽文化),进而提出河姆渡文化应发展为马家浜文化的观点。
早期和晚期河姆渡文化的联系及其发展方向,需要在找到更多材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晚期遗骸的性质和归属需要进一步讨论。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陶器上有雕刻、堆砌的动植物图案,陶制的猪、羊、头,骨雕、象牙雕,还有还能吹出音乐的骨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就有比较发达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编辑本段]相关链接
(1)文化的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术语,指同一历史时期内,不论地点而转移的遗迹和遗物的复合体。相同的工具、器具和制造技术是同一文化的特征,比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和一般知识的能力:学习文化和文化水平。
(2)水稻栽培的起源:1973河姆渡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的消息通过媒体迅速传遍全球。由于一起出土的有大量的农具、加工工具和炊具,所以对米的起源研究比较热。与媒体的热情相反,少数顶级考古学家和农业专家认为,河姆渡文化中的水稻种植相对成熟,在它之前应该有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1995年至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连续发掘后,发现了数粒12000年前的野生稻米粒和人工栽培米粒。然后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桐垸遗址的土壤样品中检测人工栽培稻的孢粉,从而找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及其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科学依据。玉蟾岩古稻的发现,说明栽培稻、东亚的小米、西亚两河流域的大麦、南美的玉米都是同时出现的,农业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结果。
(3)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的消失:(1)环境说全新世早期的大规模海侵结束于约6000年前,形成了大沽塘古海岸线(今329国道以南),在潮汐波的作用下不断淤积。这样,四明山北麓的雨水逐渐难以向北排出,直至堵塞,河姆渡高地的优势逐渐丧失。姚江平原西部的曹娥江口向北延伸后,排涝过程加大,导致部分洪水东流,加剧了姚江腹地的内涝。河姆渡最终成为洪水频发的地区。在遭遇风、暴、潮的天文大潮时,河姆渡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无底的灾难,从而形成了河姆渡遗址的四个文化层。从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主要器物数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氏族的生存。五千年前,世界范围内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这是古书《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汤被洪水切割,山势摇曳。”西方《圣经》中也有类似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传说。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第一文化层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淤泥,北部最厚处达2.5米。这场灾难性的洪水最终侵蚀了河姆渡和尹达之间的平地,姚江改道向东,河姆渡露出来,海水倒流。从四明山下来的河姆渡人,不得不退出这一带,向南迁徙。(2)根据外来文化的入侵,河姆渡遗址一、二层相对于杭嘉湖平原的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更* * *些,三、四层相对独立,所以有河姆渡文化1-4层,河姆渡文化1层。后者认为6000年前太湖流域遭受特大洪水,马家浜文化移至宁绍平原,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以马家浜文化为主,两种文化因素* * *并存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