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上的文明--九华山摩崖石刻漫谈。
郭《林高泉志》有云:“石为天地之骨。”
摩崖石刻,与岩石共存的千年诗篇,
它不仅承载着祖先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学和书法艺术,
也留下了后人可以触摸的人文脉络。
在九华山,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地方,
或清晰或斑驳的摩崖石刻,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宋、元、明、清、民国一千多年,
让神奇的九华山更有灵性,
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山。
今天
让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谈话。
九华山几处出镜率高的石刻
拍照率最高的石雕
“一个景象”
康熙五十六年(1717),季春观察并制作了三部朱涵左定书。
位于天台峰顶端,两块巨石相对而立,形成一条狭窄的缝隙,只能容一人通过。人在其中,倚墙而望,天为一线,故称“一线天”。当然,它也是游客最喜欢的拍照地点。
导游最常提到的石雕
能和九华相见恨晚,真是太好了,我会开阔眼界的。
中华民国将军孙。
刻在天台青龙背西石壁上。来到这里,九华山最高的寺庙天台寺就在眼前。导游小姐可以指给我们看。
最令人费解的石雕
“是天界。”
李文邦、王、等。(1899).
“渐入蓬莱”
乾隆二年(1737)刻于天台观音峰下石板路西的石崖上。
大部分游客到了这里都会很迷茫?“蓬莱”、“仙境”是道家的说法。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佛教文化的土地上?
众所周知,九华山是集儒释道于一体的著名避暑山庄。两边的石刻反映出九华山道教在清代仍有一定影响。
名人最熟悉的题字
九华山摩崖石刻,有僧人、普通游客,也有不少军人、名人出钱,如清代安徽巡抚朱作鼎、民国安徽巡抚许世英、国民党军军长孙、唐世尊等。
翠云寺石板路旁的摩崖石刻上镌刻着“江南第一山”。
落款为“民国十二年(1923)秋浦许世英书”。
"这块奇怪的石头保存着空气."在翠云石板路旁的山崖上,刻有丁丑在夏天为邹鲁所作的题词(1937)。(邹鲁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最能说明问题的石雕
虎穴原是一个山洞。相传该洞原为虎穴,又称胡夫洞。位于百岁宫北面,远看像水龙头的两只眼睛。
洞门两侧镌刻着“胡夫龙将池,仙洞名山田”。明朝中期以后,许多高僧在这里修行道教,被认为是一个绝佳的修行场所。还有一个关于清朝两位禅师“降龙救虎”的故事。
九华山的摩崖石刻是在绝壁上雕刻的。
内容或宣扬宗教原则;
或标注地名景观,或触景生情爬山;
或者劝人向善,表达无争的思想境界。
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为自然风光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优美的艺术价值。
在岩石上解读九华山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和脉络,
在故事里感受九华千年沧桑!
九华,一山一石,都在讲述动人的故事!
摄影|杨银龙、杨红轩、庄开强
编辑|陈力
版权|?九华旅游603199,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