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的历史发展
传统湘绣用的线很有特色。丝线比荚籽液轻再用竹纸包裹擦拭,使丝绒光滑平整,不易起球,便于刺绣操作。还有织线,每根线都有深浅变化,刺绣后有自然绽放的效果。湘绣的断丝技术极其精细,因此超越了顾绣中的“发绣”。这种极其精细的刺绣,湖南俗称“羊毛精绣”。湘绣的针法是借鉴苏绣的一套针发展起来的,特点是混针。混针俗称“乱针插”,混针体系又细分为多种,如混针、混针、直针等,还有湘绣特有的多种针法,如转针、盖针等。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具有鲜明的湘楚文化特色的湘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精心创造的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65438年至0958年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绣精美图案和刺绣工人精湛的针法,早已为世人所叹。1972年,长沙市马王堆西汉古墓群出土四十件绣衣,表明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辉煌的楚绣和马王堆汉绣,不仅是中国刺绣史上值得骄傲的篇章,也是湘绣最初发展的逻辑源头。”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深层文化内涵分析,上述论点是正确的。探讨湘绣这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刺绣品种的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收了苏绣、粤绣、京绣等刺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术园地的后起之秀。
湘绣是以湖南民间刺绣为基础的。湖南人很早就会绣花。清朝嘉庆年间,长沙县有许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杰出的绣工胡连贤之子吴在长沙开办了第一家“吴彩霞绣坊”。他的作品非常优秀,传遍了全国,湘绣名扬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卓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刺绣作坊,绘制刺绣稿,创制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的艺术水平。光绪末年,湖南民间刺绣发展成为独特的刺绣工艺体系,成为具有独立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手工业商品。这时,一个特殊的称谓“湘绣”应运而生。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刺绣产品。30年代湘绣产值高达80万银元,出口1/3产品。在1935西湖博览会总报道的“刺绣”栏目中,湘绣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湘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刺绣技艺傲然屹立于“四大名绣”之林,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高达500万美元。
进入19世纪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湘绣吸收了绘画、刺绣、诗歌、书法、金石学等多种艺术精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经过许多刺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画家的奉献,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的数十种针法和各种色彩层次的刺绣线条,充分发挥了针法在各种基材上的表现力,精细地描绘了物体的内在特征。
据记载,湘绣起源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的衣服、钱包和烟袋的制作。后来,一些画家参与了湘绣的设计,并将中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中,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明末清初,长沙出现了刺绣作坊。辛亥革命后,各地大大小小的刺绣村相继开办。
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湘绣、滩头木版年画和湖南皮影戏都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南向秀成为中国文联、中国人民协会正式授牌的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