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保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951年。
国务院颁布《劳动保护条例》,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覆盖企业职工病、伤、生育、医疗、退休、死亡、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办法遵循2月公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195265438。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66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基金资助、管理和监督相结合,基金收缴、管理和监督相分离。在人口老龄化结构较轻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制度运行良好。
1966后,社会保险制度转为企业保险制度。从保险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是一种倒退,因为它违背了保险大数定律的前提。
扩展数据
中国社会保障参与率
中央降低社保缴费比例后,参保人数增长缓慢仍对当期养老金支出构成压力。
中国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受人口老龄化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下降趋势从2046年开始加速,到2050年,参保人数约为19846.1万人,年均下降约5.78%。
在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模式下,在职人员当期的缴费用于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待遇。随着参保人数的减少,养老金独立运营的压力增大。在这种背景下,依靠财政补贴是必然的。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中,财政补贴16777亿元。这意味着,在现行体制下,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行还远不具备独立运行的条件,依靠财政补贴将是常态。
“只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收入稳定,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就不会出现大问题。”2019年3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参考百度百科-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