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巫山历史的事件?
巫山又名乌石山、蛇屋山,位于市中心,与玉山、屏山并列于脚下。相传汉代何家九仙于重阳节登临巫山,拉弓射吴,故又称“射吴”。唐天宝八年(749),唐玄宗将其命名为“岷山”。宋代熙宁年间,知府程师孟因可与道教的方丈、瀛洲蓬莱相提并论,将此山改名为“道山”。后来,程师孟又邀请原福州知府、福建路兵马钟下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道山亭的故事。当时洛阳纸贵,名气大。
巫山可以从正面进入,也可以从道山路进入。
号称三十六奇的巫山,从山东南麓爬到天香台,再向西拐到“冲天台”。相传唐代刺史崔淦出山旅游,与他同行的青田白鹤在此飞上天空,后人建有“鹤亭”。亭后崖石上刻有“古鹤亭”四字,台侧还刻有程师孟篆书“崇天台”,气势磅礴。冲天台岸边有两边夹着的巨大悬崖,悬崖顶端飞过一块天然岩石,叫做天台桥。这座桥非常危险,据说只有愿意献出生命的人才能爬上它。
顺着台阶走几十步到道山亭,顺着亭西漫步到天丈台。元代杰出诗人萨都拉曾勇有句名句“傍晚去巫山,天上买酒”,就刻在苍崖上。张太艰难地爬上一座小山峰,峰上有霹雳岩。这块岩石长9米,裂成两半,呈现出一个微小的缺口。据史书记载,唐思圣年间,一个和尚读着手中的《华严经》,突然“一夜雷劈,霹雳为室,和尚坐于其中设宴”。霹雳摇滚由此得名。
皮莱岩左侧的石山上有一座长方形的亭子。离亭子约200步,一块摩崖石刻着六个楷书大字:“吾师在此,巩俐在此”。这悬崖俗称“李”。就是李了。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侵略军入侵福建,闽江口五虎堡失陷,福州城危。当时主管黄金事务的巩俐亲自带兵,在马尾至民安镇与敌人浴血奋战,处处杀敌,抚州城墙才恢复了危局。福州人因此刻石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在皮雷岩的右侧,有一个原始的冷却平台,是元二十四年(1364)福建省最高官员严赤部华建造的。“冷”是安静的意思,意在鼓励自己做一名国家官员。然而,他华而不实,经常在这里设宴。上任没几个月,名声就毁了,亭台楼阁也废了。
从冷台踏上几十级石阶,来到土豆馆。这座亭子是为了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进和推广红薯的华侨陈震龙和总督金而建造的。陈震龙生活在菲律宾。菲律宾曾是西班牙殖民地,引进了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红薯。为了躲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检查,陈震龙将红薯枝绑在船底,带回大陆,种在福州南台纱帽池,当年大获丰收,后被金推广。金是《金土豆传》的作者。
相传晚唐时岩壁遭雷火袭击,墙上出现了隐约的观音像。岩岸上是朱子楷书的“福”字,有三四米长,堪比孤山的“寿”字。
乌石山的最高点是凌霄台,蔡襄曾写下“凌霄台诗”,其中:“结青云山登临沧滩”,被传为绝唱。
除了36处奇观外,乌石山还有200多处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李的《般若经》碑文。李的篆书与秦时的李斯齐名,被书法界称为“大小李”。《般若波罗蜜多》碑文与浙江滁州新帖、邵云城隍、丽水忘返台碑文并称为世界四绝。此外,程师孟、陈翔、赵如玉、梁克甲、叶等也都有巫山碑刻。
作为著名的道教名山,吴石山历代也建有许多道观。如纪念朱的“朱子庙”和我省九位著名学者的“九仙庙”,包括、游左、胡安国、罗、蔡、蔡慎、黄干、甄等;纪念明代著名抗侯学者戚继光和于的《戚玉二宫通》和《淑贤祠》。
在乌石山南麓,有一处南宋遗民的住所。尤文曾因得罪奸臣贾思道而罢官,元初不肯做官,他把自己的住处说成“遗民浮宅”。他总是穿着布袍,既然写了“支那人断袖”,他的气节可不比郑索南差。东北山脚有“第一山”,城里人建了“第一山房”。房子旁边有一个露台,如果你爬到顶上,你可以期待城市里的房子成比例。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落基山上刻下“第一山”二字。宋代状元黄圃曾在此居住,并在石头上刻下诗句:“祖屋自唐代迁山,故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七百年。子子孙孙能守其分,不教其变事。”革命前辈邓拓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今“第一山房”已被辟为“邓拓纪念馆”,古老的巫山也为此着色。
在南门西侧市政府旁边,又名道山,面向海拔84米的玉山。这里树木参天,景色幽深。相传何九仙登临此处射鸦,故名巫山。
自唐代以来,巫山一直是旅游胜地。山上有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200多处,印、官、信、行、草,无一不精。其中,唐代书法家李的篆书是一绝。
乌塔位于巫山东麓,远离玉山白塔。其前身是唐代贞元年间修建的“净光塔”。塔呈八角形,高七层,高35米。每座塔壁上有46尊浮雕佛像。改造后可以登塔。山上的道观亭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写的道观亭,描写了巫山的风光和抚州的风土人情。
福州自古就有“三山”之称。巫山是三山之一。巫山又名乌石山、蛇屋山,位于市中心,与玉山、屏山并列于脚下。相传汉代何家九仙于重阳节登临巫山,拉弓射吴,故又称“射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