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史记?
分析: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87?),字龙,左凤仪,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学识渊博,修养深厚。他曾“学唐都,易他人,学黄自”。他曾在《六经要义》一文中批判儒、墨、明、法、阴阳,全盘推崇道家,可见他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清晰的思路和批判精神,无疑会启发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所作,也必将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产生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下了圣旨,为了方便上朝,他迁到了长安。在此之前,司马迁“耕读河山之日”,也就是帮家里干点农活,同时大概也学过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学习古文(如《说文》中的“文淑”、“古文”),师从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公羊派春秋》,师从孔安国。这些都对年轻的司马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漫游。这是他在《史记·太史公序》中说的:“我二十岁,南游江淮,到会稽,探于穴,九疑,浮于远翔。北有司文涉,谈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射邹毅于乡,困于省内雪鹏城,渡梁归乡。”回来后“当官就是博士”;还有“请我西征巴蜀之南,南至邛崃、四川、昆明”。后来由于梁武帝的出席,他游历的地方更多了。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人生阅历,开阔了司马迁的胸怀和视野,更重要的是让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的作品《史记》意义重大。
元丰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祭拜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一个黄金时机。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出席。他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从西南回来了,他把自己写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司马迁流着泪说:“小子不敏感,请你了解一下老祖宗的旧闻,不敢!”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自己的位置。“不知客所知,死于家业,日夜苦思,一心求亲,谄主。”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图书馆阅读整理史料。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将秦汉以来的颛顼历改为夏历的工作,随后他开始继承《春秋》著作,即正式撰写《史记》,实践其父写文章论世的遗志。这一年司马迁四十二岁。
当司马迁专心写作时,一场大灾难降临到他身上。田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投降,震惊朝廷。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是出于一时的无奈,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武帝大怒,认为这是在为李陵游说,借以打击二司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就是这样被定罪的,田汉三年,上了“蚕房”,被“馊”了。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破坏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亡,但他也认为自己的写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比死亡更轻。他终于从Xi伯被关代《周易》、乙写《春秋》、屈原被流放、《离骚》、失明、普通话不通等先贤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于是决心“忍”下去,以完成自己伟大的写作梦想。出狱后,司马迁被提升为刺史。虽然他的名号比太史公高,但他只是一个“罢官”和“名妓”,和官员一样,所以更容易唤起他被损被辱的记忆。他“每次想到羞耻就流汗。”但他的写作生涯却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力量,他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委屈在几页史记中表露无遗。太史公四年(公元前93年),司马迁在给好友任安的信中说:“天下有一百三十篇靠无能之言困旧闻,考之,止其成败。”可见《史记》一书此时已经基本完成。此后其事迹不可考,大概死于武帝末年。他的一生和汉武帝差不多。
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有意识地继承孔子的事业,并把他的著作视为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认可儒家的排他地位,他也接受了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是由于他自身的经历,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班彪、班固指责司马迁“是非之于圣人,颇为荒谬:大道上黄老先继六经,而序游侠退入奸雄,而崇权以贫为耻”,恰恰说明司马迁的思想站在了许多同时代人之上,是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不能理解的。正是从这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指责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今天进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的巨著。这是司马迁对我们民族文化,尤其是历史的一个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传记、表、书、世家、传记,共130篇,52.65万字。除了秦本纪,《本纪》描写的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政治痕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系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记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现状,类似于后世专门的科学史;《世家》主要描写贵族王公的历史;“传记”主要是不同类型、不同阶级的人的传记,也有少数传记描述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的统治历史。正是通过这五种不同的文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史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编年史,从黄帝到汉武帝初期(104-101),全面描述了中国从上古到汉初三这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对中国古代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的作品,除了《史记》外,《文艺志》还记载了八篇赋,而今天仅存一篇《伤逝赋》和著名的《致任安书》。宝仁·舒安表达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决心忍受屈辱和污秽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材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优秀散文。《伤人不遇傅》也是作者晚年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作者被腐败惩罚后不甘“无知”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