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坊介绍大牛坊
张老是大牛坊人。他是村长,研究村史。他说,这个村子在古代叫“吴家沱”。当时百姓逃到这里,定居在临水的高地,形成五大家族,村子因此得名。有意思的是,村里还有四个姓,张佳陈进,只比村里成立时的“五个”少了一个。关帝庙前的小沟,俗称“老爷庙夹沟”,曾经是德胜门经阳坊、南口到张家口的大道。
出差中途停在吴家沱,骆驼、牛羊在小屋里避雨。可能是商旅人士给别人写信时不知道村子的名字,就说自己的暂住地有个“大牛房”,导致误传。久而久之,“大牛房”取代了“吴家沱”成为村名。后来大道改线过八达岭高速,商旅不再经过此地,德胜门外的马甸取而代之,繁荣起来。1949后,“房”字改为“房”,村名变为大牛房。村里1964开始种水稻,一度有2000多亩稻田,蔚为壮观。上世纪末,京密引水渠供水紧张。为了保证北京的用水,村里不再种水稻。现在,村里没有农田,当然也没有牛。村民基本都成了居民,成立了居委会。张老告诉我们,大牛坊的关帝庙是嘉庆年间修建的,后来就坏了,塌了。现在的寺庙是第三次重建的结果,是大队在张老等六人的倡议下修建的。庙前的旗杆,被称为“京北第一杆”,由杉木制成,立于砖砌的桥台上,有四根花岗岩杆。过去,每年从春节到二月初一,村民们都会装饰旗杆来庆祝节日。关于这根旗杆有几个未解之谜:杉木不是本地生产的。它是怎么到这里的?什么时候立的?它是怎么站起来的?旗杆几百年不烂,我们用手搓也不觉得扎。它是如何制作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地方志中旗杆的高度是“20米左右”。为了检验是否准确,我们互相配合,用相似三角形法测量了电杆高度,约为15m。看到这个结果,张老笑了。他说,如果真的是15米,与旗杆上的15箍的数字重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谜题:它为什么要追求“15”这个数字?我们很疑惑。
我们带着一些谜团离开了村庄。小小的大牛坊包含了这么多的玄机,真是“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