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文化

新兴县有两种方言,即粤语新兴话和欢话。粤语方言分布在全县,占全县人口的90%以上。全县客家人约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

新兴方言

新兴方言属于粤语,是新兴县的通用语言,日常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0%以上。新兴方言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秦汉时期汉族移民的进入,将中原的“雅语”带入新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军占领百越。原来六国的逃亡者,以及他们的丈夫和妻子,都迁到岭南去“耕种”。“肯族”是历史上第一批汉族移民。秦在岭南设南海、桂林、三郡。当时新兴区属于南海县。西汉丁原六年(公元前111)新兴地区有县级设置,东晋永和七年(351)有县级设置。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发生“八王之乱”,随后是“五野华”。中原大量汉人南迁,新兴汉人开始增多。以中原“雅语”为基础的新兴方言形成并成为当地的主导语言。第二,唐宋时期,新兴成为朝廷贬官流放的主要场所。明朝嘉靖十四年的《广东通志初稿》列出唐宋时期有22位名人居住在肇庆府。明代肇庆府属新兴县等12县一州管辖。在这22人中,有14人居住在新兴郡,其中宰相级别的有5人。他们在新兴县居住期间,兴办学校,传播中原文化。他们说的普通话对新兴方言有一定影响。第三,南宋至元朝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汉族移民。目前新兴县大部分民族都是从南雄珠玑巷经珠三角进入新兴的。这些移民,在珠三角生活一段时间后,进入新兴,使得新兴方言或多或少受到原居住地语言的影响。在粤语的划分上,有学者将新兴县归为“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偏远地区”,在语音和词汇上与广州话基本一致。和广州人说话,直接交流。"

新兴县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属于粤海片(广府片)的高要、佛山在东北;东面和东南面是鹤山(鹤山雅瑶属四夷)、开平、恩平;西南是阳春,属于“杨亮片”或“郜琏片”;西北和北面是云安县和云城区,均属云浮市管辖。穿过云安县、云城区向北、西北是云安、罗定、德清,属于“勾楼片”。新兴县是与几个大粤语区接壤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的特点往往与方言的特点密切相关。新兴县地处粤语几大方言区的交界地带,自然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特色的方言点。新兴方言的语法有一些特点,即东(广州话)、西(郜琏话)和南(四夷话)的混合。与广州话相比,新兴方言保留了古代汉族“雅语”的特征。新兴方言在县内各镇也各不相同,形成几个区域。县城方言:新城、车岗镇、太平镇、整合镇、东成镇、大江镇、八亩镇梁冬村、里东圩一带。仁村话:仁村镇以南。水台方言:水台镇。乌东话:里东镇南部。天堂方言:天堂镇和河头老街附近。

胡华

从唐代战争到五代十国时期,大量汉人通过横浦路或赣南至石壁、福建、梅州、惠州或广东的通道前往广东,这是客家人迁徙的途径。经过长时间的迁徙,他们说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一种方言——客家话。由于客家人具有正统意识,语言一直保持稳定,既不受金元以来中原汉语演变趋势的影响,也不容易被粤语同化。新兴县的客家人是从梅州来的移民。县城内河头镇、罗竹镇是客家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水台镇、车岗镇、太平镇、天堂镇也有客家人居住。到2000年,全县有客家人3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分布在140个自然村。他们日常交流说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区)带有梅城口音的“客家话”,对外交流说“新兴方言”。(1)戏剧

建国前夕,该县水东、仁村、大文、社峰、巴塘、比唐、布毛、彭山等村有20多个由农民组成的业余粤剧班,为群众表演古装粤剧。在民间节日里,粤剧班负责演奏八音和唱粤语歌。其中,水东东岸的“连超群”八音班声音艺术最好,号称全县第一班。

1956年,全县有70多个业余粤剧团,演出有《白毛女》、《王秀鸾》等。1958至1977,全县组织演出13场,66支队伍3580人参加,演出粤剧、歌舞、曲艺等节目477场。还组织业余作者创作粤剧、独幕剧、话剧、快板等节目170余个,开展群众性自编自演活动。截至1985,共创作剧目185部,业余剧团、表演队演出粤剧、歌舞、曲艺节目518个。

(2)舞蹈

舞狮:县城每个村子都有设立博物馆学习武术的传统,舞狮是附属于博物馆的。在春节、国庆等喜庆日子表演“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挑青”等舞狮绝技(详见本刊第四十三章体育)。

舞龙:民间舞龙,被群众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县水东岸擅长做火龙,城关镇苍霞、八亩镇梁冬的人擅长扎金龙、舞龙。1979之后,国庆、春节都有演出。

舞蹈:14 (1925)新兴县育德女子小学开学后,从广州聘请舞蹈老师回县城教学生舞蹈,参加县城各种集会,表演葡萄仙子等小朋友舞蹈。1970之后,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发现艺术苗子,县文化馆经常为孩子举办实验班和舞蹈培训班。

③音乐

新兴地方的人们有唱民歌的习惯,这个传说起源于刘三妹。《清代肇庆志》记载:“刘三妹生于唐中宗,十二岁时,能歌善舞,游于两广溪穴之间。解决各种蛮夷,和一个白河乡少年一起唱歌。人东张西望七昼夜,歌声不绝,化为石头。”

新兴的民歌种类很多,有县城民歌、天堂民歌、新娘歌、呢喃歌、跳楼、采茶、盲公调、悲泣歌等等。民歌历史悠久,生活气息浓厚,语言形象和曲调流畅,内容多反映下层社会的生活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民国时期,它们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县人民教育馆聚集民间艺人和各校学生,组织歌咏队,有时召集群众在县城举行文艺晚会,以歌咏和曲艺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建国后,该县收集整理民歌,开展全县民歌和文艺演出。1980之后,音乐活动日益活跃。城镇开设“儿童小提琴班”和“牧童长笛班”。一些机关、学校和工厂组织了成人歌唱队,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县文化馆集体创作了一些歌曲。顾建民的《奔跑吧,新兴站》获得省创作奖。

曲艺优秀作品有《李连长的自白》(8月刊于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曲艺》杂志,1982)、《书记游园》、《找牛》、《手握李湘的苦甜谈》、《画家》(相声)、《好猎手》(相声)、《胡夫》(快板)。白鹿台遗址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赵佗来猎,建白鹿台。位于县城南6公里的综合区岳王店村(现南塘村)东侧的香山山口部。历代很多人都在这一刻向石头致敬。该场地占地面积为180平方米。汉代和唐代仍有布格瓦的残片。

运城遗址种植竹子为城。东晋永和七年(351),为郡府、州府、郡府、仓狱。官邸在城外,现在的地点是中山公园。宋绍兴二十年(1150),巡抚王绩使城缩小,扩大到城南1里,东西南北各半里。同时在土基上遍植竹子,城围65,438+0,484尺。明日七年(1,463年),知府董郁在土城建了一座649尺的砖城,后来又多次修建。民国二十年(1931)拆除城址,重修环城路,全长2231米。今天的中山公园里有两棵500年前种下的榕树,大门口有两只明代的红砂石狮,都是县衙内的遗物。

东晋永和七年(351),山蝶县县治遗址建立。唐天宝元年(742年)废止。县治的地盘在东城区山叠村。尚流南门城楼城墙有两段,每段长14.5米,宽1.6米,由三排一横七层砖砌成,长32厘米,宽15厘米,厚6.5厘米,呈粉黄色,属唐代。

第四年(523),梭罗县加新宁县。唐元年(758年)废除。县治遗址位于县南部整合区夏露村南侧的莱龙山脚下,呈西南至东北走向,两侧为莱龙山山脉延伸段所环绕。工地地势比今年夏天的芦村略高。老县城依山而建,壕沟无防御设施,占地8004平方米。在1984普查期间,在该地点收集了唐代的方格、灰白色和重质瓷砖。

文景遗址位于县城西北郊精料岗脚下(周贝小学前)的水田旁。史载王铭大勇的《文婧记》,说“春水甘苦,溢之时,吉人也。”现在已经过时了。

明窑址位于县城南1.5km的官田山脚下。有10多个站点。窑址深2m,高1.5m,每窑容量300 ~ 400砖。它是明代烧制县城墙砖的窑址。

观音山遗址观音山位于县城北郊,原名下岗。因岗下有观音寺,故俗称“观音山”。哨所高40余米,突出于河的东门,与对岸的巨型浮山比肩而立,为县门。岗岗西边的下观音寺有100多级石阶,直通丁刚的梓潼寺,东边的文昌阁和洪公庙。满山长松樟树,郁郁葱葱,东坡临江,是民国时期学生植树节的种植地。南面有大堤“紫桐围”,直通市区,穿山而过的东门河有“峡山湾”。观音山是诗人们游览的地方,也是县城居民郊游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扩大县城,发展经济,把山头都平整了。场地2700多平方米,现为县副食品加工厂、县松香厂等企业所在地。梓潼卫遗址梓潼卫原始于县城水街口沿东门河至观音山。那是一条长1.05公里,高5米的河岸。这是该县最大的堤防,以保护该县北郊,乔婷和斜坡的村庄,乔婷洞的稻田没有被淹没。始建于宋代,历代多次倒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圬工和水泥加固堤基,于1977改为河堤公路。

高地塔遗址高地塔,又名夏媛塔,原为唐代的一座三层木塔。在宋统治时期,唐邦彦和梁建造了一座9层的砖塔,高15英尺,后来倒塌了。清乾隆年间,南外李渔恢复了9层砖木结构六角楼的旧貌,是县城建筑的最高点。1948年冬,新兴县政府拆除了四层的塔,将五层改成了电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残塔已被拆除。现为县食品公司和县医药公司的仓库和宿舍。

曾守义的家乡曾守义原籍云浮县。清川董冰道重庆知府。我曾经收过一个老房子,在云浮县河头镇河仔口竹园窝村(今新兴县),二村祠堂影壁上至今还有“儒林”二字;在竹湾窝的祠堂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古老的木制牌匾“观号”挂在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