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经济

解放前,隆安县没有现代工业,只有一些个体手工业,生产铁器、竹(木)器、砖瓦、建筑、雕塑、缝纫、制革、土布、砂纸、土香、草席、纸扇、酿酒、榨油、榨糖、教学、糖果糕点、加工面条、米粉压榨、豆腐制作等。产品主要在县城市场销售。花生油和砂纸销往南宁。姜妍傅生酱园的桐油、酱王、辣椒酱远销港澳等地。1949年有170个手工业,产值72万元(按不变价格1980,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6%。

解放后,1954建立了14个集体工业企业,1955建立了4个国有工业企业。1958“大跃进”期间,全县工业大爆发,国有厂矿增加到12个,集体工业企业达到590个,年产值413万元,比上年增长80.35%。

1960年,国民经济遇到困难,大量工业企业被迫下马。到1963,全县国有工业企业10家,集体企业26家,产值比1958下降42.13%。

1965工业生产开始回升。龙安糖厂、氮肥厂两家重点工业企业于1969年建成投产,全县工业产值比1963增长1.6倍。

70年代初,县里建了磷肥厂、水泥厂,公社办起了一批“五小产业”。1978,全县工业企业57家,总产值2200万元,分别比1969增长32.6%和2.6倍。

1980后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国有、集体、个体企业联合起来,工业生产节奏快。到1985,全县有食品、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玻璃、缝纫、采矿、印刷等行业的工业企业85家,总产值282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01%,分别比1978增长40%。在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2267万元,占8016%,集体企业405万元,占14.32%,个体企业1.56万元,占5.52%。全部行业中,独立核算行业55个,从业人员3305人(其中技术人员37人),固定资产原值合计3234.94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319.54万元,总产值2369.39万元,税收267.24万元,利润186.74万元农业是隆安县国民经济的基础。从1953到1985,国家对隆安县农业投入3298438+09万元,占全县经济建设总投入的39.9%。农业总产值654.38+0.483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654.38+0.980,下同);粮食产量超过28.4亿公斤。不仅为全县33万多人提供口粮,还为国家提供5亿多斤商品粮,为全县36%的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1.18%)提供原料,为100%的出口商品提供货源。来自农业的直接和间接税收占565,438+0.06538。

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131.83万元,其中农业占61.01%;农业总产值8043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占61.30%,林业占2.78%,畜牧业占23.32%,副业占11.49%,渔业占1.1%。农作物主要是粮食。平原地区以水稻为主,玉米次之;山区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套种豆类和马铃薯。经济作物主要有木薯、花生、芝麻、甘蔗等。,以甘蔗为大宗。1985中,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占81.81%,经济作物占12.41%,其他作物占5.78%。

解放前,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水平低下。解放后,生产关系改变,农田水利建立,农业利用技术推广,生产继续发展。农业产值1949,139.8万元,1985达到4930万元,增长2.5倍。与1949相比,1985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增长1.9倍,甘蔗增长109倍,油料增长6.4倍。

30年来,农业生产几经波折。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共产风”和“反右”斗争,导致粮食产量被高估,粮食收购高度垄断,造成1960 ~ 1年农民生活极度困难,农业生产下降。10年“文革”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和禁止多种经营,导致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起来。1975的人均收入分配比1970下降了2.7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总产值连年增长,从1985增长到1978,增长了23.28%。实行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后,1982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5.48%,比上年增长11.04%。由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投入的减少,粮食产量在1983以后连年下降。1985比上年下降9.29%,比1978下降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