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销售——1工业品销售史(一)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很多人说起中国的某个东西的历史,都喜欢讲到很远的地方,追到商周,追梦到春秋。遗憾的是,在商业销售史上,似乎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关于中国销售史的书籍或资料也很少。
首先,中国的汉族一直是农耕文明,我们更重视农业。与欧洲不同,欧洲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商业文明史。在中世纪的欧洲,除了封建领主和教会,最大的权力阶层是商人,他们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试图获得政治权利,甚至成为伦敦市长和德意志帝国自由城的参议员。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伦敦的每一位市长都是商人。
反映在战争目的的观念上,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战争目的更多的是“统一山河”,“万国来朝”。西方大炮打的鸦片战争是贸易战,签订的最重要的协议是让清政府敞开大门,为了赚我们的银子,和我们做生意。
其次,中国的汉族一直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儒家认为君子追求正义,小人追求利益。逐利不是圣贤之作。古诗词中“谁先把钱撬开,不小心怎么就把她甩了”“不要做商人的老婆,柴进要做赚钱的”。中国传统戏曲就像一部古代电影,里面商人扮演的角色大多是坏的。杜十娘笔下的坏盐商“孙富”,李甲虽然忘了文人的含义,但一定是商人和孙富怂恿了坏事。可见,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文学甚于商业。甚至会在很多方面受到严重歧视。比如隋唐时期就规定商人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旧唐书》中“工商业之家,不应以士为先”。李白就像“我们的首都到处都是爱管闲事的人”,他一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很奇怪,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是商人的儿子。
所以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人在士农工商的职业中排名最后。
中国真正开始重视商业,大约是在500年前的明朝,以10大商帮的兴起为代表。其中晋商、徽商、潮商影响最大,也是后世影响最远的。
明朝商人的后代不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政府还不断为流动性很大的商人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便利——政府还赋予他们与其他民工一样的权利,可以将户口送到外地暂住或挂靠。
清朝没有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参加科举考试,清朝很多商人都“捐官”。捐官就是用钱买官。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出现在清朝。可见商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其中,晋商的发展得益于与当时政治的紧密结合。清朝很多官员与晋商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清朝很多大型军事活动也得益于晋商的赞助。晋商的兴起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这种关系也有晋商兴衰的命运。
明清时期的商帮主要从事商业贸易,以日用品为主。主要包括盐、铁、小麦、棉花;皮革、羊毛、木材和烟;丝绸,丝绸,茶叶,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