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有哪些特色小吃?

1.惠州拼布:正月二十是惠州的拼布节。这一天,人们在大门两边挂上蒜碟,然后做成树棍,放在露天祭神,再在屋顶上扔些煎饼,其余的家人聚在一起吃,称为“补天”。补天穿的烙饼,糯米粉加水混合,在铁锅上做成烙饼。越大越好,天空才会越大。然后把花生、芝麻、糖做成的甜馅铺在煎饼上,或者把肉丝、虾米、萝卜丝、葱、蒜等咸馅铺在上面,卷起来吃,就像一张卷床,所以徽州方言也叫它“树卷”。甜馅的树铺簪吃起来绵软香甜,咸馅的树铺簪吃起来糯而不腻,有萝卜的清香。

2.阿姨的名字:阿姨的名字是惠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徽州密集的老城区的小胡同里,常常用一个简易的炉子支起一口油锅,里面放着白萝卜丝、虾米、肉丁,还有香味扑鼻的面糊。放入带小网篮的烧开的油锅里慢慢煎,形成外脆里软的小碗,还有萝卜。相传此味之名与老太太有关,徽州人称其祖母为“奶奶”。当时外婆的哭声刚出现在徽州的时候,油炸的味道浓郁,连牙齿都掉光的老太太都被这味道吸引,所以取名“外婆的哭声”。

3.艾赞(喇叭):“冬天吃粉果”,意为艾娇,是徽州特有的冬季习俗,民间说法叫“娇子”。制作艾蒿的主要原料是艾蒿和糯米粉。制作“艾”是最重要的一步:首先取当地野生艾蒿,加水煮沸,然后用竹篮磨成绒状,制成可食用的艾。之后将混合米粉做成粉条,用咸甜料做馅,包成牛角。惠州冬天用的艾蒿大多是咸的,传统材料多为萝卜丝、猪油渣、虾头、五香粉等。,蒸熟后即可食用。

4.萝卜钗:是惠阳一带流行的客家小吃,是冬季至日的必备小吃。以萝卜丝为主馅,辅以虾仁、肉末等材料,裹以糯米,煮或炒等方式烹制而成。,使鲜甜的萝卜与其他馅料渗透,口感好。

5.龙门炒年糕:400多年前的明朝,惠州龙门人就有除夕前打年糕的习俗。每年年底,家家户户都开始打年糕。年糕,一方面是手书,一方面是干粮。上山下田的村民,可以带几个年糕,用凉水保暖。春节期间,当地人带着炒年糕走亲访友。它承载了龙门人对“礼”的重视。

6.糍粑:徽州人又称糍粑、品赤、逆糍粑,是徽州农村人和城市人都喜欢吃的一种茶果。白糍粑用花生粉、糖、芝麻包在糯米里,圆圆的,软软的,粘粘的,富有韧劲。

7.博罗酥糖:是博罗的传统食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博罗酥糖人气旺盛,一度风靡粤港澳。如今的博罗酥糖是以当地的黑白芝麻为主要原料,麦芽糖、白糖、面粉为配料,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精制而成。

8.折饼:徽州方言读作“折派”,是传统风俗礼仪中的特色食品。徽州习俗,婚礼要蒸红饼,丧事要蒸白饼;出生满月后,奶奶会蒸红表示祝贺;当你婚礼后回家,我的家人会蒸红蛋糕作为礼物。另外,年节的“观音会”也要蒸蛋糕。一般饼是用四分糯米和六分糯米,加水混合,加入饼籽,然后蒸成饼。红饼是一种米粉加水,加入红花粉,使饼呈红色。

9.长滩粉:龙门长滩粉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用山泉水加工而成,有的像河粉。干后的长滩粉丝透明,有新米的清香,爽滑可口,韧性适中,易煮不易糊断,可蒸、可煮、可炒。

10.大笼:龙门的大笼是一种年糕,一般在除夕前几天制作,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开笼。形状越标准,用来送礼的大笼子越厚,越能代表送礼者对主人家的尊重。将糯米粉和碱砂水在大锅中混合,放入有芭蕉叶的笼子里,压平,蒸两个多小时。大笼出锅后,用刀切成8片,10片或12片。吃的时候把大笼子切片,煮熟后蘸糖水。或者切片,煎后加入盐油等调料食用。

11.梅斗赞:是徽州清明祭奠、缅怀祖先的主要祭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皮是纯糯米粉做的,里面塞着梅子豆和白糖。其状如发芽的种子,寓意万物生长,枝繁叶茂,安然无恙。热的时候甜甜的,挥之不去,伴着芭蕉叶的清香,吃了之后清香扑鼻。

12.发糕:在徽州,人们在过生日、出生、结婚的习俗中都讲究发糕。一般是把大蛋糕切成小块,或者作为招待客人和亲戚的礼物,或者分发给邻居。时至今日,城里的居民对郊区的农民还是很挑剔的。一般用纯糯米、糖、泡打粉或饼籽做饼,用大容器蒸成巨大的规模。如果蒸饼很大,就特别让主人欣慰。

13.红团:在仲恺潼湖镇,红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过去,它们只在每年的重阳节,以及婚礼和孩子满月等重大节日时制作。红球不仅是祭品,也是礼物。好时的亲朋好友离开时,主人家会赠送一对或两对以示感谢,受礼者也视之为幸运之事。

14.炉堆:龙门炉堆的外观看起来像是常见的油炸食品炸堆,但比炸堆大很多,大概有小孩子玩的小球那么大。雍卢汉堆,也被称为“油炸堆”,是当地客家人在春节期间用于祭祀或礼物的传统食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按照永汉镇的传统习俗,正月十九,永汉家家户户都要做这种桩。

15.客家姜糖:客家姜糖是由生姜提取的姜汁和红糖混合而成。由于生姜具有祛湿散寒的作用,还能缓解口干时人群的苦味,因此特别适合南方气候潮湿、北方多雨季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