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游击战争的历程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原六军依次改为东北抗日联军1至6军,再组建7至11军。7军军长陈荣久、政治部主任郑璐燕活跃在饶河、虎林、抚远地区。第八军军长谢文东、政治部主任刘树华活跃于依兰、方正、勃利地区;第9军军长李华堂、政治部主任王克仁活跃于勃利、宜兰一带。10军,军长,政治部主任侯,活跃在武昌和地区;11军军长戚志忠、政治部主任金正国活跃在桦川、富锦地区。截至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3万余人,先后在莲花泡、杏山镇、疏勒河、大蒲柴河、哈达河、抚松、西关街、佛山、冰塘子、依兰、汤原、五道岗、辉南等地,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70多个县展开积极作战。
从1938下半年开始,日伪军集结重兵,大举讨伐抗日游击区。在此期间,谢文东、李华堂和郑璐燕相继叛逃。抗日联军在极其残酷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斗争。抗日联军各军先后组成1、2、3军。但由于兵力分散,被迫远征,损失很大。除黑龙江、嫩江平原新开辟的游击区外,各军原有的游击根据地和山区秘密营地相继失守,处境极为困难。到1942年初,大部分斗争受挫,各军损失惨重。
北满抗日游击战争第3、6、9、11军,到1938年6月已与日伪军交战数百次,战果斐然,但也损失严重。鉴于日伪在海伦地区统治薄弱,中国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抵制上述部队大部分向海伦的远征,开辟新的地区。同年夏,除9军主力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外,其他各部先后从汤原、萝北、绥滨出发,先后到达海伦、德都,依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嫩(江)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5月30日,上述各部合编为抗联第三路军,张守筏(又名李)任总司令,任政治委员。到1940,第三路军先后开辟了朝阳山、阿荣旗、甘南等游击区,在讷河、德都、肇州、肇源等地打了胜仗,歼灭日伪军数百人。
1939、10年6月,日伪军调集7万余人进行了以抵抗1路军为主要目标的“大讨伐”。1路军分散打游击,进行了极其艰苦的反“讨伐”作战,先后打赢了安图大沙河、红旗河伏击、突袭哈尔巴岭站、天宝山铜矿等战役,但1路军也损失惨重。1940年2月23日,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被敌军重兵包围,壮烈牺牲。与此同时,抗联二、三路军也在与日伪军的激战中损失惨重。
由于斗争形势恶化,各军工作人员严重减少。10月24日至3月24日,1940,冀东、北满省委代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采取保存力量,逐步缩小的方针,将各军缩编为10队,即65438团。第二路军缩减为第二、第五、第八支队。3路军缩减为3、6、9、12支队。4月,第三路军首先完成缩编;次年4月和2月,第2路军分别完成了第2和第5支队的缩编。由于1路军远在南满,联络中断,仍打着几个方面军的名号作战。直到1941年3月,二方面军才降为1支队。
1940年,日本关东军师团数量增加到11,形势日益严峻。为了保存实力,将1、2路军和1路军的大部分陆续转移到中苏边境的苏联境内,并设立了南营,进行军政整训。第三路军大部分继续在黑嫩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攻占甘南县宝山镇、庆安县罗达镇,攻打吉辉县汉达气金矿,激战20余次。1942年2月,2路军副总司令赵尚志在鹤岗梧桐河攻打假警分局时被击毙。随后,第三路军的大部分也转战中苏边境。1942年8月,南北露营合编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忠任旅长,张守筏任政委。此后,教导大队一边整训,一边派出十几支小分队,在东北各地开展游击活动和战略侦察。1945年8月,抗日联军教导旅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参加对日反攻,后与八路军、新四军合编。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独立作战,不仅延缓了日本侵略军对整个东北的占领和战略物资的掠夺,而且牵制了东北战场数万至数十万的日本关东军。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东北抗日联军在华北、华中、华南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战略作用,为保障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和支援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