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劳动路的历史故事

黄岩以前是一个县,海门和路桥都是黄岩管辖的。老一辈人说温岭以前也是黄岩管辖的,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只知道在80年代,很多温岭人拿出豆腐就说自己是黄岩人,别人也把自己当成黄岩人。

改革开放前,黄岩和其他地方差别不大,但自古以来就和浙东浙北等其他地方不同。文革时期,黄岩就像巴格达,左右两派在街头真枪实弹地斗争。那时候没枪的都用钢刀,钢叉,铁棍,能用的都用上了。先不说左右两派的伤亡情况。先说说那些被意外伤害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酒鬼,在街上喝酒的时候碰巧遇到了武斗,被当场击毙。还有一个16岁的男孩,记不清是在曹巷还是东禅巷的拐角处,被巷子里飞出的步枪子弹射穿大腿。后来,据说他实际上参加了武斗。当时湟中的校长是某派的头目。一天,他被杀了。另一派的人用绳子拖着他的尸体游街。游遍大街小巷后,在黄岩电影院(现黄岩电影院)广场的电线杆上挂了几天尸体。后来,黄岩电影院的广场在80年代一度成为社会黑帮聚集打架的必经之地。

那个年代的文革时期的战斗不属于我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模糊的,只属于黄岩城关老一辈的记忆,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回忆这段往事是痛苦的?难过?还是麻木?只是我觉得失去亲人的痛苦一直深深的缠绕在他们的心里,虽然这种战争毫无意义,他们付出的生命也毫无意义。

上世纪80年代,黄岩城管其实很小。东边到了梅李巷,三亭街都是农民的地,更不用说外东圃和九峰了。往南到横街,当然当时的横街比巷子大不了多少,横街以前是农民的地。往西走到桥上,走到街上,以前都是农村。过了桥往北就是农村了。后来这些地方的农民都成了城关农民,第一代富裕的黄岩农民。所以真正的黄岩城管人并不多。借用一个公交司机的话,黄岩是地道的农村周边城市。所以有人说,黄岩人素质差,是因为农民太多,城里人太少。但其实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黄岩没有自古以来浙东文人那样的文化底蕴。听老一辈说的,因为黄岩是山区。在古代,这里是山贼出没的地方。文人是从哪里来的?它从哪里来的?

上世纪80年代,黄岩被橘园包围。去九峰公园玩,过了九峰路口,就是现在的老车站路口,是大片的橘林。九峰河曾经很清澈,老车站旁边的河也是。那时,许多人在那条河里游泳,但是现在,老鼠不会游泳了。过年最热闹的地方是桥亭头,这里以前有消防队。消防队里有个辽望塔。每到年三十晚上,在料王塔上就会燃放烟花,黄岩人会拖家带口去桥亭头看烟花。劳动北路上还会有舞龙舞狮高跷队行进,整条街灯火通明,人山人海。大年初一,桥头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因为卖氢气球的人很多,最原始的彩色气球是当时孩子们奢侈的梦想。后来消防队把它拆了,廖望塔也被搬到了地下,在那里建了孔子花园,对面还建了当时黄岩的第一高楼——黄岩大厦。当时很多人从农村来看黄岩楼。当时黄岩大厦成为黄岩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的黄岩城管很小,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黄岩城管很大。那是一个没有私家车的时代,家家户户都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出行。黄岩的小商品市场以前在永宁大厦。我从小东门到那里买一双拖鞋,一条皮带,步行的路程很长。但黄岩街曾经绿树成荫,高大的梧桐枝叶紧紧遮住了阳光。可惜现在已经砍的差不多了。上世纪80年代,黄岩一部分人开始发家致富,但80年代发家致富的人在当时的黄岩几乎可以用明星来形容。这些人的名字在黄岩家喻户晓,大街小巷都是关于这些人的流言蜚语。我相信黄岩人非常崇拜富人,一直都是。只是这些富豪曾经落马,但我想很多人应该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不过很多人应该都忘了吃饭前买票的黄岩饭店和橘香楼饭店,还有黄岩理发店和青年理发店。80年代的黄岩没有炒菜,没有快餐。当时说出去吃饭,就去了黄岩宾馆和橘香楼宾馆。后来天长南路的民族乐园和劳动北路的老关店也开业了,一度成为黄岩的老字号饭店。可惜也慢慢没落了,被一家以卖酸菜米饭起家的不到10平米的山寨老字号餐厅占领。黄岩理发店和青年理发店也在90年代慢慢走向衰退,个体经营者经营的各种温州发廊遍布黄岩大街小巷。黄岩、青年后来实行改革,由国有改为民营提成制,但仍难改变趋势,逐渐从街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