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是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即理、法、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中医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相应发展,在天文、历法、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冶炼、酿造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这些都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学派。

2.医学知识的积累:在从原始社会医学起源到战国时期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医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并加以总结和升华,建立了一些医学理论的雏形,为战国以后医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对人类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为了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和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古人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和整体观察。直接观察法是用解剖学的方法直接观察人体;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秦时期出现的精、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精气论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医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建立有积极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医方法论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