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南京印象述评。
春末夏初,南京的天很蓝,阳光脆薄。就像玻璃纸一样,会被微风碾碎,被潮湿的空气慢慢舔舐。透过挡风玻璃的树影,折射出城市清新干净的面貌,又透露出几分肃穆。
第二天早起出门。空气潮湿宜人。今天早上是《明朝深巷杏花》里的“明朝”。把车停好,在东水关遗址码头附近,我找到了“十里秦淮”的起点。
东水关,建于1000多年前,是南京秦淮河的入口。背靠600年前的明城墙,将秦淮河一分为二。碧水蜿蜒而去,内秦淮似弯眉,这里汇聚了石头城的无限风情。
岸边停泊的几艘原创小船汇聚一处,夸耀复古之美。稳稳地坐在船上,你会发现岸上青砖瓦马头墙的人。低头凝视波痕,路上的水线剪开了一幅梦的帷幕,试图在波光粼粼的残影中拼凑出隐藏的镜花。
船经过市场的时候,总是像一卷胶片一样转,极其平稳,像无声电影一样无声无息。片中人物演戏,船上的人看风景。两次不经意的邂逅,让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没什么可看的和被看的,水流和原来的小船来来往往,不过是秦淮人家窗前褪色的风景。
快到夫子庙的时候,河面变宽了,岸上的行人渐渐嘈杂起来。隐约中闪烁的水色,带着古都厚重的积淀。船从桥下经过,我一直往上看。一大片仿明清古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南岸的大照片墙上双龙跃动。我在原艇移动到影壁附近之前上岸了。人群熙熙攘攘,大多是为了过文德桥。我走上桥,直奔对面的五一巷。
“朱雀桥上野草花,五一巷门口夕阳斜。”角落里的树在数着时光的痕迹,我却已记不起王谢堂前的繁华。此时没有夕阳,没有麻雀归来,古老的阳光也无法落在我身上。走在草亭旁,穿梭在古今之间,想着魏晋。
一扇竹门和几对花窗背后,藏着不同朝代的故事。几步之外,李的故居也深藏在胡同里。我没有看到燃烧的桃花,也没来得及感受那份美丽的厚重。亭台轻如洗,别处唱桃花扇。
在水边的回廊里安稳地坐下,要一壶茶。下雨天,大和的白墙更加清晰。面对这河厅水榭,人们断了其他的向往,暗自思忖,能坐一辈子有一抹金陵春光就好了。李白曾经“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给我带来我的影子,使我们三个”当他独自在月光下。我的茶客也有自己的茶友,比如回廊上的兰花,笼子里时不时发出声音的小鸟。谁比他们更优雅?
雨终于辜负了人们的期望,落下了几滴。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远古时代,秦淮河上的风雨、烟波画舟。目前船只来来往往,铺着复古的鸡油黄琉璃瓦。有人撑着伞走过桥,但撑起的不是油纸伞。想拿出相机,终于坐不住了。这一刻只属于自己,像朱自清走在月色笼罩的荷塘边,有他珍贵的孤独陪伴。有时候,我希望我身边有个人能帮我拍一些最真实的照片。
喝了这杯茶,我有点醉了,起身拂了拂衣袖,我又登上了船。繁华渐逝,我回到平凡的街头,听着河水与船的低语,烟柳遍地。
内秦淮河的最后一个码头是中华门。
大门很深,人的影子画得很长。古老的明城墙斑驳不堪,让人忍不住去触摸。瞬间会有拍着时间肩膀的错觉,以为时间会在这里倒流,真的让你看到过去。然而再次摇头赶走这份浪漫,才发现现在的人的手掌太不成熟,经不起沧桑。城砖上凸起的字看起来像纹身后的新纹理。横看竖看,几百年前,城砖就在原处,有标记。会不会让现代流水线下无限复制的砖头石头产生羡慕?
站在这堵墙上,向东望去,想起六朝时“雨过天晴草齐,鸟鸣如梦”的情景。“无情是台城柳,犹是烟笼。”台城是南京城墙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文人墨客登上纪念馆,感叹世界变了。现在是一帘烟柳,没有重量。我心中没有愤怒也没有喜悦,只是随心所欲。
走在台城上,可以将玄武湖尽收眼底。与胭脂水粉染的秦淮河不同,湖水碧绿波光粼粼,春回后无限舒展。从先秦开始,玄武湖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和历史的光影。湖水不仰望城墙,城墙俯视湖水。这座城市的故事,只有这水才能收藏和反映。
砖缝间的杂草和花朵几经繁盛凋零,墙投下的影子从一头移到另一头,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这堵墙屹立了几百年,似乎在等待我来到这里。为什么不跳舞?它应该在这个超空间平台上。别笑我疯疯癫癫的,连我都不知道舞步是什么。让我在这大明的舞台上纵情现代舞,与时间来一场自由无忧的嬉戏。
天刚蒙蒙亮,我又回到了秦淮河。
灯第二次亮了,影子映在水里,眼睛模糊了。“烟笼寒月笼纱,夜近秦淮酒楼。”霓虹灯和灯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王谢的勾栏瓦寺。但船上很安静,夜晚的水声似乎在四周荡漾,岸上的笑声像花瓣散落,随风而逝。夫子庙人山人海,五彩缤纷。世界文淑的牌楼,江南宫媛的大门,以及周围商店的灯光反映了一个不眠之日。
这一带的风景离夫子庙本身若即若离,游客也是。更多的人来这里寻找美味的小吃和纪念品,品尝逸仙府的干丝,七方亭做的饺子,带回几块精致的雨石,便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夫子庙的夜晚就像一根沉香柱,散发出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国风味,让人在市场上观望不休。
弃船回到车上,车上传来的音乐很适合现在的心情。行走在这个城市,奔跑在这个夜晚,在这个光线下颠簸。我喜欢这种感觉。那是一个人的身影,一个人的经历,一个人的梦想——一个人的秦淮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