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赵构
“秦桧”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符号,是自他以来所有奸臣的代表。就像人们把有心计但不讲道理的人叫做“曹操”,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然而,秦桧远没有曹操幸运。曹操曾经统一中国北方,试图统一全国,所以他有“民族英雄”的光环,有他千古不变的文采,会被后人铭记。秦桧怎么样?虽然在民间被用作谥号的频率没有曹操那么大,但却深受摧残和羞辱。冀东南有一种吃鸡头的方法,叫“剥秦桧”,就是把头骨拿起来,把鸡脑去掉,送入口中。这条法律是何时产生的不得而知,但它表明历史对秦桧进行了审判。至于秦桧和他的妻子赵构,他们跪在岳飞墓前,所以不言而喻。不仅自己要承担历史的代价,连秦的子孙也不能幸免。除了秦后裔“耻姓秦”的说法,还有“秦岳不嫁”的习俗。社会进步了,但这个时候还没有改变。中国人在历史上被毒害,已经到了神经的尽头。秦桧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是无法被删除的,但后人却试图重写和抹杀他。比如姓氏字典里,涉及秦姓,大家都避而远之;比如在历史文学的创作上,都是一味的贬低他,《越朔传》就是一部杰作。光说一个姓氏字典就让人觉得中国的“杀父文化”很厉害。迄今为止,最全面、质量最好的姓氏词典是王宗虎、陈鸣远主编的《中国姓氏大词典》(北京出版社,1995版)。关于秦的姓氏词条,字典统计了从孔子弟子秦飞到明朝秦良玉的10人,时间跨度两千年,完全没有提到秦桧。为什么历史对秦桧如此不公平,不能给一个已经死去近850年的人一个客观的定位?!即使是现代的“汉奸”林彪,也能得到黄克诚将军“中国革命史不写林彪就不真实”的客观评价,但为什么知识分子对秦桧一点也不宽容呢?!谁是秦松?这是什么?《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秦桧”词条释义如下:秦桧(1090-1155)生于宋江宁(今江苏南京),字会写。政和进士继左思谏,因上书反而被虏至晋,后为万延昌所信。建炎四年(1130),随金军攻滁州,被责偷懒而归。他谎称杀死了守卫金兵,从船上逃回。绍兴元年(1131),参政拜大臣。次年,他被解体,与主媾和。八年重逢,张君和赵鼎前后被贬,相依为命十七年。注1“杀父文化”是指子女对祖先没有义务,一长大就背叛父母。中国的家谱是“杀父文化”的变种。阿明学者黄博善首先总结了这一现象。书上说:“我老婆不好,把她丢给儿孙,她也不会腻。”黄博山的话不是一时的警告。不用说,他的祖上穷凶极恶,奸诈狡诈,或者成就不小的人,往往因为“出身不好”而被“杀死”。南朝时,流传着一个笑话:刘玉建建立宋朝后,有意识地立下大功,建了一座纪念馆,里面放着他为别人干活时用过的灯笼和麻绳。他死后,他的孙子刘军去了纪念馆,看到了灯笼和麻绳。他感到很尴尬。他指着祖父的画像说:“一个庄稼人做天子也不过分。”刘裕从一个卑微的位置崛起,努力为后人创造一个国家。没想到,他遭到了后人的嘲讽。清朝乾隆年间,秦和金陵(今南京)的朋友一起游西湖。他的同伴指着栖霞岭脚下的秦桧雕像说:“全健兄弟,你的祖先就是这样的。你可以问问他。”秦略一思索,写道:“人在宋以后就没了名字,我上坟后悔姓秦。”“杀父文化”的另一个现象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认祖归宗,连曹操及其后代都无法避免。后曹操自称是的第十三子,曹夺,也就是说,他与姬姓同源;到了他的孙子魏明帝曹睿那里,又被称为“从顺”或“从桂”。祖孙自认为的祖辈线,其实是不一致的。唐代文学家白居易自称白是白(春秋楚平王之孙)人,后白生有白、白七等后裔。然而,白在白获胜前148年就去世了。白是孟的儿子,孟是百基拉的儿子。这么有名的大人物都想“杀父”,何况普通人。韩世忠、岳飞、张浚三位将军被解除军权,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岳飞,主持与皇帝* *的谈判和投降活动,向真纳毕投降,缔结“绍兴和谈”。据两相,封秦、魏,交好,控台谏,屡推大禹,拒异。他深受高宗皇帝的宠信,死后把它献给了王诜。禧二年(1206),王珏被夺回,改丑。对的整体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但并没有否认“因写反对建国的文章而被虏至金”的事实。这一事实表明,秦桧挺身而出,当国家处于危险之中,这导致了他的流亡。北宋末年,也就是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27年,给晋人降了职。金主吴央求买表,废、* * *之父为,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家军委主席)。刘延宗要求另一个赵氏家族做宋朝皇帝,金国人不同意。然后双方发生争执,皇族被掳,迁到晋国。虽然兵部尚书(相当于文职的国防部长)孙福坚决不服从金人的命令,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副部长)李若水噘嘴抗议,但这并没有阻挡金人废掉赵的决心。这一年的整个二月,宋朝其余官员都在忙于此事。金国人强迫翰林承志(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管文秘工作的副主任)吴正中和吏部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长)莫卓召开官员会议,讨论拥立张邦昌为皇帝。在金人的压力下,大部分官员都签了同意书。因为任堇给了一张百官微的照片,不想签枢密院(相当于国家军委副主席)的张叔夜被抓到了金英(张叔夜刚刚升任此职)。不仅是张叔夜,还有当时的国防部长孙福也被逮捕了。在王世勇率先签字后,官员们默许了。但总有大度的人不愿意承受这种羞辱,尽管是少数。御史马谡大叫:“我的职责是做臣子,不能坐视不管!”他们联系了另一位巡抚吴派来的大臣,起草了一份抗金请愿书。他的抗议不仅是文学上的,也是对晋人感兴趣的。尤其是后者成为金人日后抛弃伪齐、伪刘、伪虞的重要依据。他在抗议书中说:今天的信不是特别忠于主,也理解两国的利益。赵做了170多年皇位继承人,与奸臣结盟失败,误失主公。斩两江,敬朝臣,人臣相忍,畏死。但是,两国的胜利不能毁于一城?宋朝中国发号施令统一全国,而绵地万里、德泽强加于民,史无前例。西汉分封新房,归光武。东汉独尊曹氏,刘备为蜀帝;唐朝被朱篡位,李克用继位。所以,俗话说,宽根基难倾,深根难拔。张邦昌派了一个有权势的人去高正。虽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但是邦昌是有罪的,而且是伟大的。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仇恨。如果土地交了,各路主要人物和英雄都会揭竿而起,严惩不贷,不会是为了大金平汉。要建立邦昌,首都人民能服,天下人民不服;首都之子可灭,天下之子不可灭。先不说斧头,我说两朝有意,愿复君四方,非大宋孟府,也是大幸。抗议的后果是可怕的。晋人抓走了(大概是因为马谡和吴给他的职位比较低,所以没有抓到他)。孙富、张叔夜和秦桧的被捕,成为黑暗腐败的政治中难得的一缕阳光。当时北宋人民的政治道德如此腐败,几乎无法指责任何人。钦宗皇帝仓促继位时,有一句讽刺当政者的谚语,说:“城门紧闭,道路畅通;城门开,道路闭。”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格局:自从金兵入侵边境地区(宣和七年1126),朝廷发函要求真相,但局势刚一缓和,就暗中阻挠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