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池镇的自然景观

洪范池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下面这首顺口溜是由村的张口述的纸坊村一位老艺术家的说唱,讲述的是洪范池镇的风光。

出云?山藏狼泉,浪溪旁春书院,雪喷,春满碧波,玉红钱飘。

翠云山的油篓村,南观的日月泉,嘉林的剥松,老县城的驮龟碑。

描述:东平县老县乡在1.996 1.23之前与洪范池镇(洪范池乡、洪范公社)同属于平阴县,早期在东阿镇属于东阿县,沈星墓碑中有一部电话曾存在于老县,未入林。群山叠嶂,鳞次栉比,犹如屏风,极为壮观。林中草木葱郁,难以分辨路径。山上有奇形怪状的岩石和巨大的岩石。山顶两峰南北相对,壁立如刀。爬到山顶,环顾四野,气象万千。西南,东平湖如镜,银光闪闪;在西北,古老的黄河像一条玉带,悬挂在郁郁葱葱的群峰之间。遥望东方,群山蜿蜒,如波。

南峰一侧,峭壁险峻,气势磅礴,随处可见奇峰怪石,却没有命名的景点。

石梁连接在两座山峰之间,被称为“天门观”。石梁蜿蜒曲折,犬牙交错,长约50米,顶部只有2米宽,最窄处不到1米,两边到底部有几十米。这里的风景很怪异。遇到下雨的天气,一面是雾蒙蒙的,遮住了所有的风景,而另一面则是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见。走在上面,你很害怕,这是爬大寨山最危险的地方。相传心脏不好的人很难通过,所以也叫“心之桥”。明朝万历年间,文学家于路过此地时,吓得直冒冷汗。后来他很欢喜,就写了“阿弥陀佛”四个字,刻在了岩顶。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北峰为主峰,景观众多,如头风崖(“崖”字按当地地名读作yái)、金平岩、天乳泉、王马台、皮雷洞、宝泉、大牛、头米缝,其中以头风崖和金平岩最为壮丽。通风崖北侧,两壁耸立,高约10米,中间有1米多的空隙。从一边看,只能看到一片蓝天。山风吹来,呜呜作响,像老虎的吼声,人们听了,毛骨悚然。如果在雨天之前,云从石头的缝隙中穿过,像波浪一样翻滚,那就好看了,说“什么?云雾出山”,是古代东亚八景之一。".金平岩,又名滴水崖,鳞次栉比,泉水清澈,碧玉如洗,阳光明媚,色彩斑斓。

大寨山于2001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9月被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545-1607),平阴县东阿镇人,明二年(1568)隆庆进士,授国子监编修。后来被任命为少保太子,东葛大学士。著有《读史》、《笔笔》、《兖州县志》等著作。古东阿县(今东阿镇),春秋时期的故地古城,是同期管仲的一个封地。【汉书】。【水镜注】据记载,古城内有三个桂台,遗址至今仍存。据《左传》记载,这一时期齐鲁等马铃薯诸侯国多次相遇并结盟。寒舍谷城县。张骞曾是这里的谷城市长,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张迁碑谷城山,也就是现在的黄石山。秦朝的一位隐士黄石公住在这里,改名为黄石山。明洪武八年,东阿县因黄河水,迁来此处,直至解放初期。于以家乡在此为荣,其诗文集多以“古城山”命名。此时,俞氏家族世代为官,内阁大老爷俞使俞氏家族的声望达到顶峰,成为当地显赫的家族。于祖籍邓州市文登县赤山蟠龙村。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于由迁至东阿杨柳渡(东阿县乡),即今黄河以西东阿县杨柳渡。因为他是第一招的始祖,所以后来被世人称为龚毅。生于中,是禹的第二个儿子。“村”字是城里的三个老人。余忠生的第三个儿子,长龙,姬生和石三。翠峰时,寿官呈上礼部右侍郎、国子监学士依桐博士。后来,我住在翠云山脚下。从那以后,俞家搬到了黄河以东。当时他忠心耿耿,乐于助人,赢得了全村的赞誉。那时候,他是沈星家族的第三任成员。当时生了五个儿子,长子是余,次子是余弼,三子是,四子是,五子是,字子贞,号书州,从小就有智慧。他曾就读于副省长刘玉管理的刘冬学院。我十三岁时被录取为学生。他还为学生补课,后来还获得了山东省学生竞赛第一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就中了嘉靖五子科举,被任命为徐州知府,历任知府、荆州知府。因为他判案公正,判案如神,又体恤百姓,亲民济贫,人人称赞。三年后晋升平凉府相知。三年后,由于政绩突出,升任庆阳府知府。厌倦了给礼部右侍郎依桐博士和学士学位就读于翰林院。以后谢就住在他家里。他最初的对手是学者刘天和一个名叫庶人的女人的女儿刘玉。生四个儿子,大儿子小心翼翼的动,二儿子小心翼翼的想,三儿子小心翼翼的说,四儿子小心翼翼的做。鱼雨娶了施立,一个侧室,生了五个孩子。

此时的俞氏家族可以说是自迁东阿以来六百多年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创造这一辉煌家族历史的主要人物是俞父子、兄弟及子侄。当然,最让俞后人骄傲的是了。时至今日,他的后人尊称他为“葛爷爷”,全国各民族的头头们每年过年仍要把葛老塑像请出来祭拜。除了谨小慎微,俞家的其他显赫人物也让俞家锦上添花。

余的父亲已经松了口气。余的大哥为人谨慎,无可指责。他是他五个兄弟中唯一一个以农民的身份住在家里,打理家里的农事。清幽淡雅,喜泉水,号福泉,晚年在山川建宅,赐于礼部儒生,受到乡民敬重。61岁的陈生了三个女孩。二哥心思缜密,言语无辜。受父亲影响,少年有负志,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军旅作家作品,记忆力强,念念不忘。家在王庄,东阿西吉水与大清河交汇处,现为旧店镇王庄。我以前和我父亲在一起。受到大中成和张自力的青睐。他19岁入省考时,因考场兵士戒备森严,强迫考生脱光衣服,像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因而愤而停考。万历十五年,于慎思入京,住在沈星官邸,“欲试麟游国子监”。不幸在首都病逝,享年58岁。在各部,都去臂吊。有一本书叫《胖妹生记》,是余作序的。《李实集》和《油尖山集》是描写洪范山水的好文章。因为喜爱楚村(即洪范镇纸坊村东南)的石头风景,所以特地在这里建了一座别墅,用来赏景和作诗。余经常住在这里。余在《两兄弟夏日背井离乡诗》中赞美他的风景:“桃花落在武陵溪,绿草长在沙岸。洞主今日不在,青山如画,鸟语花香。“到现在为止,石头废墟仍然存在。“李实”一词在元代严格的《东平道》一书中仍然存在。于的同窗挚友,万历进士,厌评大理之事,工部大臣朱维京所撰《李实》犹存。余神思配陈,生下一子,一老一少。我有一个名字很广的儿子,我出生了。

三哥言辞谨慎,用词别无选择。十四岁入乡试。虽然御史褒扬他的文笔,参与了万的政事,但看到他的青春,却不准他入内。后来去了省里,被提拔为高魁。十七岁的嘉靖,在伦子家族中排行第八。未能入仕后,考试失利,心怀怨恨。他29岁就去世了。《崇白记》一书流传于世。嫁给李,生两个儿子,长个名字,生个。次子是邵,随进贡河南开封。邵子泓勋,颂贡,赐知府,改知府,赐文。

余,字干干净净,十四岁,是童子军,带领六个人。十七岁时,他加入了进士兄弟的行列,将庶吉士授予国子监,并破例授予国子监编审。宴后升官,后又升任资政、礼部尚书、少保太子、东葛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死,赠太保太子。著有《古城山博物馆诗集》、《读史》、《孤山笔》、《兖州县志》、《东阿县志》等100余卷。他娶了秦的妻子,成了贵夫人。关于他们的婚姻,太保太子、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泰安肖大祥写的《秦墓志铭》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秦的父母在一天之内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五色云里有两件锦衣,被一龙一起飞上天空,立起竹衣指给翁意看。这个女人也结婚了,梦想不同,利益不同,前途光明。保姆扶着文定的门,翁意看着,说:“怎么像是我梦里的乘龙,我渴望结婚?“不必追究秦父母的梦是真是假,古人是否迷信,但一定要相信秦父母的眼睛。第一,这对夫妇从他们的长袍可以看出,他们的谨慎行为一定是成功的。二是借神的启示,登上余的宝殿,作一番算计。不管怎样,把你的女儿嫁给余一定会让你发财的。事实也是如此。天作之合,于十七岁与秦结婚。这位秦夫人很贤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她都努力做到谨慎和体贴。她的努力,与她为成名、入朝为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秦遵守丈夫的唱法,与丈夫打官司,无怨无悔地待在家里。《禹氏宗谱》没有记载秦的儿子,但墓志铭记载了一个女儿嫁给了布政的儿子乔的事。他的儿子魏昱是继子。这是他的二儿子沈雨给他的。在那个封建时代,没有继续娶妻,足见他高尚的品德和他与秦的深厚感情。总之,两人真的是幸福的婚姻。余是同父异母的弟弟。李世生。字不欺,生而有之,赐户部大夫。家住东阿县东庄乡和平县洪范镇谢庄、纸坊村。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卒于万历十四年。他的妻子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首先出生。当初常州判将军刑,后来顺天府判将军刑。陕西省刑部三位外交部长、四川省刑部四位博士、郑博士获奖。配赵,有五个孩子。长子余,字伯荣,别号艳,为福建邹五福大将军。我被提升为顺德府官员。次子袁野,中华人,与谢佳家相配。中书舍人,迁居昌州、顺天,被两朝政府判刑,任刑部尚书、黎平知府、兵部尚书、七省监,被赐方上宝剑。他的后代最终在江苏沛县、济宁市巍山县、菏泽市曹西安县殉道(一子在谭,由提督署签)。第三个儿子很漂亮。字隗仁,京卫人,李京人。第四子徐苑,本名吉和,被任命为广西隆安县令,并升任桂林府士兵最后检查司。燕舞子袁坤,燕生。

沈雨已经从次子引入了纬度和继承人的谨慎路线。

这里我只说明沈星前后四代人的生活经历,其他的就不赘述了。只有几代人,足以显示家族的辉煌。在此后的300多年里,俞的后代虽没有达到俞及其兄弟们的显赫地位,但也有不少官员、学者和名人。据统计,从明末到清朝,被聘为八品以上官员的有28人,如郑风大夫、知府、文林郎、路宏寺、刘频军功、秀智郎、俊郎、奎文阁经、文庙作家等。总经理、八公、武文耀生、芒生等55人;泰学生、儒生、拜者、贡生等五十一人。民国时期,他进入南京武装大学学习,后来成为一名军官,在陆贽陆军担任军官。新中国有区专员、局长、公安局长、黄维等高中级干部,有信息部、农业部的干部,有世界文化名人,有许多大学生、工程师、军官、军医等。可见大部分都是公务员。俞家族主要由、俞五兄弟组成。经过300多年的世界变迁和迁徙,分布在北京、天津、东北、广东、广西、贵州、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几乎遍布山东全省。主要在济南、泰安、聊城、菏泽。于最直接的后裔是东阿镇和洪范镇。俞家境殷实,人才辈出。

东阿县(今东阿镇)古城内的玉阁老屋及其皇家建筑,以及玉家周围的土地和他在的墓碑之行,都是显示俞家族荣誉地位的建筑标志。

东阿县分为东、西两个市,郎溪河从中穿过,形成了“东阿县两半,郎溪河在中间”的美景。少岱山以东,东北和西南分别有黄石山和十二山。玉阁老府位于孤东鄂县延安乌雅门街前,浪溪河以东,总面积20余亩,分为前后两条街,街中间是玉府。单脊挑檐的门,左右两块裱石,饰以花卉等浮雕。五步。大方的木画门,刻有花卉图案,门上刻有四个大字:“黄阁袁迢”,正对着门内的影壁。前院北屋为正殿,三塔单脊青瓦,均为砖、土、木结构。墙是内做外煮,也就是外墙是砖做的,里皮是土坯做的。大雄宝殿是余接见来宾的地方。客厅前墙上挂着万历皇帝亲笔题写的木匾,因于“不善临池”,向万历说出实情,万历称赞。它显示了于的诚实品格,一旦煽动起首都,它将永远是一种荣耀。

从第二道门进入后院,夫妻、父母的卧室和书房都在这个院内。其他余人居住在仡佬族的东部和西部。

于氏宗祠建于葛旧居后,宗祠内有三块族谱碑,是于氏迁居东阿富汗后族人所刻。这里还有两个御石作坊。一是万历皇帝在侧室为李夫人所建,称“千年我来写”。另一座碑建于崇祯年间,上书“谢从三代”,是袁野三代夫妇所建。

在西城,有几个石头作坊。一是万历十八年,在格邑修建玉堂真造广场。在永济桥的西面,沈星建造了宗博广场。城北门是于修建的黄阁吊园广场。此外,还在黄河西洋六渡为俞家建造了“俞氏第一家活动房”。

数百年来,这些古建筑不仅记录了俞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极大地丰富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历史内涵,从而提高了它的地位。甚至从古代到解放初期都成为鲁西南的名城和商贾重地。遗憾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老渔歌府及其建筑已经随着这座古城一年一年地逐渐被破坏。幸运的是,“怪陈山”的牌匾被村里的老妇女主任保存了下来,虽然在文革中被当作砧板切衣服,字也损坏了。如今,葛老的老房子已被夷为平地,种上了粮食、蔬菜和水果。好在屋内修了两道大门作为屋梁,“黄阁吊院”二字犹存。二门西望楼犹存,余祠堂族谱碑仍立在原处。它们和永济桥、东城门一起,就像失去家园的孤寡老人,日日夜夜默默地看着狼河水流走。

余的祖先,原是祖父史的长子孙玉忠,后从杨柳渡迁到洪范镇谢庄村,即现在的侯玉林。于辞官后,住在这里,是用朝廷赐给他的金币重建的。除了余,余家的所有人都被埋在了森林里。余为祖先建墓,拔起林墙,种松柏,祖先立牌坊“龙翔传承”。只有俞陀、俞济源等的墓志铭。被保存在该家族后代的家族中,并在土地被破坏之前由谢庄村该家族的后代管理。

于墓园,在先人面前。它是万历皇帝在沈星死后修建的,占地60多亩。所有被埋葬的子孙都是于人。桂芝坊村负责管理后代。叫钱玉麟

于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墓前甬道两侧,有石俑、两对石马、两对石羊、两对石虎、两对华表,华表上刻有望天之吼。石雕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陵园正门外有两只高大的石狮子,雕刻精细。生动逼真。正门外,有两块石碑,上刻东阿县令李,东边的碑文是“恩光金土”,西边的碑文是“崇义春秋”。墓前建有Xi宣璐广场,万历年间御书上刻有“责难陈山”字样。石坊两侧有十三座碑,每座碑上都刻有“奉天载货,皇帝召见”的字样,应该是圣旨碑。其中一个据说是无字碑,圣旨来了之后就挂在碑上了。《宇文丁公墓碑》是邢东所作。万历除了种柏树,还种了59棵白松,这是稀有品种,现在只剩下44棵,仍是中国最大的集中区。

陵园规模如此之大,是万历皇帝批下来的,是为他的老师作为一等大官修建的。当时,它是由刑事部的朗·金钟亲自护送的。工业部部长助理刘元林命令总政治部在王永光建造它,即右总政治部。于去世后,于的得意门生邢东帮忙求人,帮忙处理后事。他在的墓地和神道上写了许多碑文,直到墓地完全建成。

余陵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在鲁西南地区除曲阜的和邹县的孟林外,尚属罕见。和葛老府一样,表明了俞家的地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来到东阿富汗红帆地区游客的必去之地。但它的命运和葛老夫一样,也是被轰轰烈烈的“文革”时代所毁灭,只是不是被当地的造反派所毁灭,而是被远在百里之外的聊城师范学院的“革命少年”所毁灭。不一会儿,亭子的主人被埋进了坟墓,花园里的石雕全被推倒了。除去当时的大势,关于榆林的灭亡还有两个传说。其一是于当年得罪了人,后人报复。二是文革前,和老师聊天的学生来森林里玩,捡了些散弹被护林员训斥,学生趁机报复。幸运的是,前门基本保留了下来。余夫妇的墓志铭几经周折未毁。由当时的第19代孙余庆坤等人保存。于墓园被毁后,石刻全部用于修桥、修石渠,大部分被破石、分块。为了让墓志铭不被破坏,于庆坤等人想出了一个妙计,让时任洪范公社革委会主任的高长奇(东方红的造反派头目)在墓志铭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这样就没人敢破坏了。高长奇书法不错,欣然同意,并写道:“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 * *,指引着我们的事业。果然造桥的时候没人敢砸锤子。在桥上多年,它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与其说是高昌祺当时展示了他的一手好字,不如说是他的良心保存了余夫妇墓志铭这一文物。他和于庆坤应该被永远铭记。余夫妇墓志铭上世纪90年代重修大桥时,有农民工试图将它砸成小石块,但被当时已做私塾的农民工制止,并告知其意义。民工们主动找来拖拉机运到洪范乡政府,现在就放在洪范池龙王庙的屋檐下。《俞夫妇墓志铭》是前人叶所撰,现已保存,为研究俞生平提供了重要资料。原来的五十九棵白松只剩下四十四棵,枝干依然挺拔,向今人展示这是近四百年前的渔歌老墓地。

墓葬被毁后,在墓地内部修建了供销社、粮库、预制厂、粉房、食品站等。

近年来,当地政府希望结合红帆的景观旅游,恢复这一文物古迹。经过努力,供销社、粉房陆续迁出,部分石刻得到恢复。希望这座御花园能恢复原貌,以慰亭中旧情。希望它能重现往日的辉煌,为现代文明服务。

另一个彰显沈星地位并因他而闻名的重要古迹是榆神行墓碑,它矗立在老县乡[今220国道]的古御道旁。正因为它矗立在古御道旁,数百年来到过东阿县城的官员、名人、文人、商人,都不得不看一眼这座纪念碑,惊叹一番,从而声名大噪。这座纪念碑是中国最高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据当地群众或当年破坏该碑的人说,该碑高约18米,宽约1.8米,厚约60厘米,在全国极为罕见。碑文“大明”上的铭文写着:“丞相、少保亲王、礼部尚书、东葛大学士赠太保亲王,宣孤山在公神道。”这个字是大书法家邢东写的,万历皇帝建的。修建这么大的墓碑,表明了万历皇帝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老师一生功绩的肯定。时宇家族是古城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