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历史干旱事件

首先说一下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据2020年七届全国人大统计,河南省总人口9900多万,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省和山东省。除了西部和南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平原,马平川非常适合农业。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产粮区,人口众多。

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许昌、新乡、南阳、周口、商丘、平顶山、三门峡、驻马店、信阳、安阳、濮阳、鹤壁、漯河、焦作。其中,省会城市是郑州。河南省历史悠久。省内的洛阳、开封、安阳、许昌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城。近年来,河南省的交通发展迅速,尤其是铁路和公路的建设。

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河南人口多,地势平坦,粮食产量高,控制着河南各地。既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兵粮,又能处于非常有利的战略地位。向北,可以攻赵岩之地,向西,可以染指关中之地,再向南,就是荆襄一带。保卫河南各地当然没有危险,属于四战之地。如果固守河南,那将是历朝历代的大问题。毕竟“德国没有危险”这句话很不靠谱。

南北对峙时期,在河南千里平原上与北方政权的骑兵集群开战,不是南方政权的办法。必须牢牢控制豫南南阳、信阳等地的复杂地形,一步一步地进行抵抗。特别是信阳,是整个荆襄线的屏障。信阳的平阳关、武胜关、黄仙关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一旦信阳失陷,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大门打开,荆襄受到威胁。

1279,北方的元朝逐渐统一全国后,疆域面积空前。依靠唐宋时期的郡县两级划分,无法有效管理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借鉴了金国兴《尚书台》的经验,建立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如辽阳、江北、湖广等。当时河南省江北省的管辖范围很大,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基本都在河南省江北省的管理之下。

当时湖广省管着湖北省的大部分,湖南的全部,广西的大部分,贵州的一部分,广东的一部分。元朝把大别山全部划归河南省江北省。1368,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并进行了改进和调整。由于明朝有南北两个都城,逐渐形成了直隶和13省的区划格局。

虽然明代使用湖广省的名称,但随着贵州省、广东省、广西省的设立,明代的湖广省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与此同时,河南省的轮廓已基本成型,分州府,以开封为省会。17世纪中叶,清朝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逐步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各自需要,对省份划分进行了调整,形成了18省份的划分格局。

清朝在明朝原有行省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划分为18行省,产生了汉代18行省的说法。清朝统治时期,河南省的区划大纲变化不大。湖广省不一样。湖广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管理难度大。康熙六年,清朝废湖广省,设湖北省、湖南省,以洞庭湖为界。湖北省会在武昌府,湖南省会在长沙府。

随着湖北省的建立,鄂豫边区的划分基本形成。由于多山丘陵,豫鄂交界地区的划分一直很模糊。清末,这种划分方式存在各种问题,各地也有扯皮、推诿的情况。1912、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现阶段,全河南的人都不好过。

各路军阀争权夺利,混战连连,对河南各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再加上黄河决口、干旱、蝗灾等问题,河南急需医疗。1932年,鉴于豫鄂交界地区形势复杂,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当时的政权以“形势重要,远离城市,不便控制”等理由,决定重新设县。

随后,湖北省黄安县、孝感县、黄陂县的部分乡镇,与河南省罗山县市的部分乡镇一起,组成一个县,名为历山县,隶属湖北省管辖。那么,这次区划调整涉及河南省多大面积呢?覆盖罗山县100多个村,面积569.55平方公里。当然,作为“土地交换”,为了弥补河南省的损失,湖北省的几十个村都纳入了河南省的管理。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历山县大雾山地区军民积极抗击日军,配合八路军、新四军的行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中国进入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和开发建设阶段。1952,历山县更名为大悟县。

此时,大悟县已建县20年,各方面建设基本成熟,不适合调整或撤销。因此,1932年建立大悟县(历山县)后,河南省罗山县的100多个村落留在了湖北省,一直延续至今。作者是大学同学,老家是罗山县。据他描述,几十年前,他家原本住在湖北省那边。后来,它搬到了河南省一侧。

由于两地人民交往密切,很多亲戚都是河南省或者湖北省的。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河南省和湖北省。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河北省临西县和山东省临清市。

中国地区区划调整的故事很多。在以后的文章中,作者会和你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