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革和变革?
【思路分析】
一,定义和内涵
改革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部分或根本的调整和变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也可以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第二,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渐进式改革有时会失败,这取决于改革和反改革力量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和权力的高低,以及改革者的策略和政策是否得当。
三、评价标准
对历史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评价应坚持以下标准:
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观点;
4.注意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果来判断,而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能否保持。
[问题解决流程]
秦国商鞅变法
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2.目的: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富裕的国家强兵。
3.性质: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4.核心内容:①弃矿开建;(2)废除特权,奖励耕田;③建立县制。
5.作用:①废除奴隶主和贵族的世袭特权;(2)封建经济发达;(3)加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秦国实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①官僚混乱,财政困难,②北方游牧民族武力威胁,③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
2.内容: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制;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文化。
3.作用:①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
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挽救封建危机。
3、性质:地主阶级调整统治秩序的改革。
4.核心内容:财务管理;
具体措施:青苗法、征兵法、农田水利法、耕地税法、嘉宝法。
5.作用: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收入也增加了,军事实力也增强了。某种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6.失败原因:用人不当,大地主官僚反对。
戊戌变法
1,背景
(1)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②19年底,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①两大政治目标: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2)救国计划: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倡民权,建立议会,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把古代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3、改革内容
1政治;②经济;3军事;④文化教育。
4.功能
(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2)有利于具有改革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3)对社会起到了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戊戌变法的最大历史功绩)。
5、性质: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6.改革的原因:
(一)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2)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3)封建顽固势力发起反击(非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扼杀)
7、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