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路,必先去史。什么意思,灭一国,必先去其史?

清代龚自珍《定安续》说:“欲知道,必先造史。灭一国,必先去其史。”懂了历史,就懂了人间大道;只有把握历史,才能把握社会规律。一个民族灭亡的第一种方式就是让自己的历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洗去民族自信,摧毁民族认同。

扩展数据

时间背景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统治迅速衰落,社会问题众多,士人风气改变。他们开始脱离繁琐考据的汉学和空谈的宋学,转向经世致用。

龚自珍是政治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发表了大量联系实际的政论文章,开创了一代政论文章的先河。

他用生动尖锐的文字,描写和揭露了贾岛的腐朽景象和腐败风气,严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他曾这样描述世界衰落的景象:“日暮将至,亨泰忽至,人们会想起灯烛,神情凄苦,饮下老年,与梦想比邻而居。”(《尊隐》)他这样描述腐败的社会风气:

从乾隆末年开始,官员和学者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十个人中有五六个人不读书,不种田,不工作,不交易。他们或抽过鸦片,或加入过“邪教”,或自杀过,或冻死过,却始终不肯“医好一寸丝一粒米”造福世人。

于是,从京城到全国各地,富者穷,贫者饥,四大家之首的秀才也跑低了,使得各省大局岌岌可危(《西域都护府议》)。

他尤其痛恨官员管理中的腐败。他指责三官六吏和士大夫对财富的迷恋。他们没有责任感。他们为官越久,相处越融洽。他们的名气越大,就越讨人喜欢。他们越接近皇帝,就越善于奉承(梁明的第二个理论)。

他对弥漫于社会的庸俗风气感到痛心,指出朝廷没有才华横溢的将军,书院没有才华横溢的学者,农民、工人、商人,甚至小偷、强盗都是平庸之辈;而一旦有了人才,就要想尽办法捆绑他,掐死他(《乙丙之际第九次见面》)。

他还分析了社会衰落和腐败的经济和政治原因。他认为贫富之间的经济不平等是世界衰落的根本原因。他写道:穷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富,导致兵荒马乱,瘟疫流行,造成“人之初,人畜之悲,鬼神之变”(平均章)。

他认为帝国专制是平庸和腐败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历代圣人仁宗“从来不恨天下人;去人诚,快下命令;摆脱人的耻辱,昂首挺胸;一人刚,万人软,力大则排便”(《古史·申论》二)。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社会风气不得不平庸腐败。面对这样一个腐朽、颓废、沉闷、令人窒息的社会,龚自珍大声疾呼社会改革。他写道:“一祖之法皆开,千人之议皆无敌。而不是交给别人去改造,这叫自我改造?”(《乙、丙之际的第七次会议》)警告清朝统治当局,如果他们不主动进行改革,将来就会有人起来“大力改革”,即推翻他们的统治。

龚自珍评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现代经学的社会历史观——《公羊》中的“三系”“三代”说。他是儒家经典的学者。他认为《左氏春秋》是刘欣(左氏疣子)饰的,周官出得晚,直到刘欣(正名六经)。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见康有为:《新学考辨·伪经重刻序》)。

新华网-习近平:如果你要毁灭一个国家,你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历史。

百度百科-定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