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陵城另一个重要的茶文化系列,尤以“工夫茶”著称。“功夫”,最初是一种茶名(一种中茶),后来演变成泡茶的方法。清代野史大观。清代在解释这种差异时说:“中国讲究沏茶,福建的汀芝、张之和全志以及广东的潮汕功夫茶最为重要。”

发轫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功夫茶,已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夫茶,无论雅俗,在当地都很普遍,都以茶为友。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居民家中,无论在路边的村庄还是工厂和商店,到处都是人们在吃喝。品茶不仅是为了解渴,也是为了联络感情,交流信息,聊天取乐,或者洽谈贸易。功夫茶文化含量丰富。雅人们特别重视工夫茶,以茶童(绰号“陆锋县令”)为专门的侍者,挑着担子,进山,飘然,在临清河边赏景谈路,沏茶。它们抒情而抒情,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功夫茶是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优雅,所以在很多诗词中都有提及。

特性

功夫茶的特点是茶具精致细腻,烹饪精致,以茶寄情。根据翁惠东的《潮州茶经》,“工夫茶的特别之处,不在于茶的本质,而在于配置精良的茶具和器皿,以及从容不迫的烹调方法。”一般工夫茶不用红茶绿茶,而是用半发酵乌龙,外来种,铁观音,所以不一定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精致。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一个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壶、水瓶、龙缸、水碗、红土炉、沙壶、茶水桶、羽毛扇等。一般都是12块。如果12件都是精品,则称之为“十二宝”。若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之为“八宝”。

茶具讲究名产名厂,做工精细,结构紧凑,质量上乘,就像一套工艺品,体现了潮州茶文化中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采用江苏宜兴产的朱砂壶,要求“小而浅”、“小茶壶”、“小茶壶香,大茶壶易烧”、“单独考虑,越小越好”;茶杯也要小而浅,就像半个乒乓球,洁白如玉。杯子小的话就沥干,杯子浅的话就没水了。

工夫茶的功夫在于茶的烹饪方法。虽然有好的茶叶和茶具,但不擅长制作,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潮汕工夫茶的烹调有所谓的“十法”,即活火、虾米水、采茶、灌茶、热杯、火锅、高泡、盖沫、顶喷、低筛。也有人把煮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掩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者“八步走法”。

熟化器——泡茶前的准备工作,从生火到烧开水、熨烫茶具;

收茶——将茶叶分成不同大小后,放入茶壶中,粗的在底部,中的在中间,细的在顶部。茶叶不要太满,只有七八成。

待茶——讲究开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第一次开水泡茶最好;

冲点——注意“高冲”和沸水从茶壶中冲出,切忌直冲茶壶中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散落,茶沫溢出,有损茶叶;

刮沫——泡茶时溢出的白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再盖上茶壶盖;

倒壶——茶壶盖好后,用开水倒壶盖,既能冲走溢出的茶沫,又能在壶外加热;

热杯——在筛选茶叶之前,可以先将热杯消毒,然后再将杯子加热,这样茶叶就不容易凉了,还可以使茶叶变香;

筛茶——注意“低筛”,这是功夫茶中一种独特的筛茶方法。将茶壶嘴靠近排列整齐的茶杯,然后像“关公巡城”一样不断地筛选,将茶叶均匀地洒在每个杯子里。不能一次倒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而一壶茶必须反复筛选直至用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功夫茶不同于普通的饮茶。两者的第一个区别是,他大口大口大杯的喝,小杯的尝。品茶的意义,与其说是解渴,不如说是品尝茶的清香,用茶诉说自己的感受。其次,功夫茶特别注重吃茶的礼仪。茶喝完,主人和客人总是谦让,然后请长辈和贵客先品,杯与唇相接,茶面迎鼻,闻着茶香,一口饮尽。工夫茶的礼仪是中国传统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