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体现了什么文化精神?

佛教文化精神。

1世纪中叶,佛教由印度经南方丝绸之路传入峨眉山,药农普公在金乡创立普光堂。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在山中传播,中国高僧慧智在观心坡下建福肯吉(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的重心逐渐从印度转移到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禅宗的中心,佛寺建筑应运而生。历史上最多的时候有65438000多座寺庙。公元8世纪,禅宗占主导地位,全山统一。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出一个以僧人为首的僧团访印。回国后,他来到峨嵋山修建佛寺,译经传法,铸造了一尊重达62吨、高7.85米的普贤巨型青铜佛像,供奉在这座万年寺,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杰作,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千百年来,“佛教圣地”峨眉山素有“普贤道场”之称,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宝藏,而且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共有寺庙30座,建筑面积约654.38+万平方米。其中飞来殿和万年寺的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产品。佛用品种类繁多,高5.8米,七方14层。整部华严经,4700多尊华严佛像内外铸。青铜宝塔,明代万年寺铸造的青铜佛像,明代暹罗国王赠送的贝叶经,都是精品。峨眉山现有文物164件,寺庙、博物馆藏品6890余件,其中国家定级保护的850余件,均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