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太搞笑了。
一个人的文化常识储备,往往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有些略显枯燥的知识,让人读起来相当吃力,一下子记不住。
你知道一些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满足增长知识和轻松阅读的需求吗?它集新奇、陌生、有趣于一体,寓教于乐,让你在娱乐中增长见识,快速获取。
1.你知道隋末唐初的三杰是谁吗??
答案是李菁,洪福,和流浪汉。我真不敢相信唐朝的开国皇帝李靖是一位卫国的公爵。他很少有“文韬武略”。年轻时“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对兵法有很深的造诣。鸿福姑娘是绝世美人,真的很漂亮。“看她皮肤的样子,说话都是气,真的很自然!”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红拂女是李靖的妻子和红颜知己。他们是这样走到一起的:洪福女儿在权臣杨素福那里见到李靖后,十分仰慕,深更半夜去对方家里串门,从而成为秦晋的好朋友,随即行走江湖。多有才的人,多美的女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
流浪汉是洪福的结拜兄弟。据说洪福和李靖在闯荡江湖的路上遇到了这个流浪汉。洪福在客栈梳理长发的时候,校园客被它迷住了。聪明的洪福看出这位校园客不是一般人,于是主动和他成为兄妹,并把李静介绍给了这位校园客。
三个人骑在马背上,环游世界。江湖儿女的豪气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这个情节是不是很像古龙武侠小说里的情节?
2.为什么只在法庭上打屁股不打其他地方?
电视剧里,官员每次在大厅里打耳光喊人,都是打屁股。为什么?你不懂医学就不知道。据说以前犯人被罚,没有明确的地点,以至于很多犯人被活活打死。
当他到达唐太宗的李世民时,他在自己治好太医的地方看到了一幅《唐明针灸地图》。他了解到人体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而臀部的重要穴位很少,不会有危及生命的影响,于是规定了殴打的刑罚,处罚的部位统一定义为屁股,从此在法庭上传下来。
现在,许多父母也教育他们的孩子打屁股。你调皮的时候,屁股经常被打。哈哈,我保证不杀你。
3.古代有很多吃货。你知道第一个吃“涮羊肉”的人是谁吗?
他就是忽必烈。相传忽必烈率军南下。有一天,人们饿了,突然想起家乡的那道菜——炖羊肉,马上命令手下杀了羊,烧了火。
就在厨子宰羊割肉的时候,发现了敌情。即将到嘴的美味要被糟蹋了怎么办?这个打不过大厨。他急中生智,用飞刀切下十多块薄薄的肉,在开水里搅拌了几下。等肉色变了,他马上捞出来放到碗里,撒上细盐。忽必烈一连吃了几碗,然后翻身上马迎敌,大获全胜。
准备庆功宴时,忽必烈念念不忘羊肉片。厨师挑选嫩羊肉,切成薄片,配上各种调料。将军们吃了之后,赞不绝口。厨师急忙上前说:“这道菜还没有名字呢。请给它起个名字。”
忽必烈笑着回答:“我想这叫‘涮羊肉’!”真不敢相信,涮羊肉是偶然得到的。想到美味的涮羊肉,我就流口水。
4.谁是第一个焚书的人?
你肯定会说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是相当惊人的。其实真相是,历史上第一个焚书的商鞅,比秦始皇早了100多年。焚书是商鞅变法中破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一种行政手段。
商鞅认为,以儒家为首的各种文化经典都是“六虱”,国家六虱的存在会使人无法专心种田,盗贼必来,国力衰弱,人民跟着贫穷,所以必须铲除。
据韩非《和氏璧》记载,商鞅教秦孝公设罪状(即叫邻居互相刺探,否则一家犯法,五家有罪),烧诗书以利统一教育,秦孝公照做了。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让人扼腕叹息。
5.古代的“面”和“脸”是同一个部位吗?为什么骂人的时候一般会说“不要脸”而不是“没面子”?
“不要脸”是现在骂人的常用语,但为什么不骂“不要脸”?这主要是因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面”是一种书面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面子”是口语,经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中。
其实脸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原意为脸颊,常指女性可以在脸颊上涂粉的部分。比如白居易的《昭君怨》就是指这部分。另外,“脸”在古代也有“睑”的意思,即眼睑。
南朝梁武帝《女儿归苏》诗中写道:“丝上未见终,泪如面丝。”这里的“脸”指的是眼睑。脸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脸的一部分。
在明朝以前,“面子”和“面子”都是书面术语。如唐代诗人岑参说:“岸花犹羞羞红”;李清照说:“香脸半开妩媚”;白居易的“吉他后面还藏着半张脸不让我们看见”和崔护的“脸与桃花相映红”都用到了文学词语中的脸和面子。
后世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骂人也是要学的。
6.“万岁”本来就不是皇帝专用的,而“万岁”其实来源于阿谀奉承。你成功了吗?
众所周知,“万岁”是对皇帝的称呼。你绝对想不到“万岁”只是表达人们内心喜悦和“万岁”庆祝的欢呼用语,普通人都可以用。到了汉武帝时,他想为自己保留“万岁”,但未能改变民风。
直到宋代才真正禁止皇帝称呼别人“万岁”。“万岁”的由来其实来源于对联。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有一天,她在金殿召集了所有国子监的院士答对了问题。
她给的题:玉女,河边的棒棒糖!邦邦!邦邦邦邦!学士搜了一下,答了几十句,武侯都不满意。这时,一个惯于阿谀奉承的光棍看出了她的心思,连忙高呼:金殿万岁,万岁!万岁!万岁!武侯兴高采烈,推之为佳作。
此后,“万岁”一词在朝野间流传。原来是奉承,也是醉了。
7.考验你。“捏造”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所谓“捏造”,是不真实的,没有根据的捏造。但它的起源与宋代一个叫杜默的人有关。
据说读书人杜默喜欢写诗,以豪放著称,但他的诗不讲节奏。有人说他的诗不像诗,散文不像散文,真是不伦不类。每当人们看到不合时宜的诗或者不合逻辑的诗,就会让杜默背黑锅:这是杜默写的。
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捏造”。这又是一个比窦娥更委屈的人。
8.谁是第一个“清官”谁是“清官”?
你一定要说包拯——包青天。不对,是赵。他是宋朝的一个县令。由于他的勤奋、诚实、公正和政治声音,人民称赞他为“清官”。而“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话的由来也和他有关。
有一次,赵的一个同学朋友想考考他能不能处理民事家务案件,就对他说:一个老人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结婚生子后,两个儿子都因为家务想分开住。
张家有两栋房子和20亩地。这房子怎么分?赵理直气壮地说,“很难讲吗?21加5。两个儿子各有一所房子和十亩地。”
但这并不合理。因为大儿子有三个儿子,已经成年,二儿子有一个儿子,还没有成年。长子多,次子少。这种划分不是偏向二儿子吗?赵听了这话以后,说道,“是吗?然后按儿子分房子,按孙子人数分土地。一人五亩,老大十五,老二五亩。”
这还是不太合理。分了地,分了房,老人却没地方住,不是不孝吗?“据此,中国人历来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四世同圆,不如不分!”赵秉公回答。
这位同学接着说,一年后,二儿子生病去世,二媳妇带着十来岁的孩子生活很艰难,有了再婚的打算。但是张老汉不同意。你认为我们应该结婚吗?赵理直气壮地回答:“女人在家随父,嫁夫,夫死子亡。按照‘三服’,就不应该再婚。”。
但是,前朝和现朝的公主守寡后都可以再嫁。为什么不做农妇?这公平吗?赵一时答不上来。同学说:“大家都说你是清官,可见清官不能断家务事!”你有同感吗?
9.古代没有牙膏。古人用什么方法保持口腔清洁?
没想到,嚼杨柳枝可以擦牙齿和刮舌头,而杨柳枝还有这种功效。我不知道你出去了。佛经上说,和尚“每天都要吃啮齿动物,擦牙齿,刮舌头”。
嚼杨树枝有什么好处?佛经《华严经》总结了嚼杨树枝的十大好处,除隔夜食、除痰病、除毒、除牙垢、口齿留香。哈哈,要不要试试?
10,唐代女子流行的「蛾眉」是什么?爱美的姑娘一定知道吧?
盛唐时期,后宫的仕女不仅时尚而且开放前卫。宴会上的大尺度袒胸女士们惊掉了你的下巴。言归正传,说到“蛾眉”,元稹诗里说“不画长眉而画短眉”,李贺诗里也说“新桂似蛾眉”。
这个“蛾眉”现在已经不是弯弯的柳叶眉了,而是一种宽而短的眉,形似月桂叶或蛾翅。好看不好看,各有各的审美点。
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当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增长见识的时候,就从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开始吧,这会让你爱上历史文化,在知识的海洋中不知疲倦地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