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通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代洪武、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自然要从元末的历史说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在全盛时期,它只知道弯弓射大鹰。元末,由于蒙古贵族和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灾、疫病不断,人民苦不堪言,使得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路尽不通,民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在郑铮元年(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生后来,人民起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大。郑铮八年,台州方国珍起义,郑铮十一年,颍州刘福通起义,史称红巾军,周琦徐寿辉起义。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起兵濠州,第二年张士诚起兵江苏泰州。此后十余年,特别是在刘福通,红巾军随军队在淮北、豫、鲁、冀等地作战,农民纷纷响应。元军派出精锐士兵与农民军作战,攻城掠地,掠夺杀人,残忍之事无所不为。郑铮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屠城”(《元史·脱脱传》)。郑铮十七、二十一年,元军查汗提穆尔部与农民军交战,“两败俱伤,斩首万余人”(《元史·查汗提穆尔传》)。郑铮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启租顺德,劫粮。一些地主武装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军,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元军合作打击农民。山西的王宝宝父子和陕西的李思琪也出兵豫陕鲁淮北,最终镇压了红巾军。在这些战役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大多是“拔根拔起土地,屠城”(元史。《顺帝年谱》),在河南、山东、苏北、皖北杀了10个人,当时著名的扬州城只杀了18个人。(《明史·在祖录》卷五)文县村牛家族谱也载:“兵杀河南,地千里。“已经到了‘春泥归无处,光地千里’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在山东取得进展,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死于漠北,从而结束了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军事混乱。

元朝末年,除了兵变之外,水患、旱蝗、疫病此起彼伏。黄河、淮河一再决口,使中原大地“浮无田地,无房屋,亡人无数,村镇大都荒废。”据元代历史记载,仅山东地区就有19次雨旱,河南地区有17次,河北地区有15次,淮北地区有8次。(元五行志)造成“民不聊生,人多死”(元顺帝志)和“庄稼不入地,人相食”(元五行志)。从郑铮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大洪水。“郑铮元年,汴梁和周俊发生水灾。六月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奔涌东西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马、石鼓等村,卧龙山水流入大清河,上下浮动居民千余人,未算溺水。三年二月,常工宁远、付强、季承三县发生山崩水患,无溺水者。五月,黄河决口白毛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渭川四县,荥阳习水,郑州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被淹。6月,河南珙县普降暴雨,伊、洛水有数百间浮房。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被淹,人吃人。七月的滦河漫地,永平路漂流的人不多。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的东平路,鸭安县的大水...五年七月,河决助殷,浮官民亭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被淹...八年正月,辛亥破河,坠入集宁路。六月,丑。中兴路松滋县城下了阵雨,水暴涨。地面超过五英尺深,漂流了60多英里,1500人死亡。就是这个月,胶州被淹了。7月,高密县发生了洪水。1999年7月,中兴路和绵阳地区的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发生水灾。在夏季和秋季,周琦的农作物受到洪水的损害...

12年6月,中央路松滋县下阵雨,水位暴涨,漂走千余间房屋,淹死700人。7月,亚洲Xi安县发生了洪水。十三年夏,冀州的冯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发生水灾...14年6月,河南福贡县下大雨,伊、洛河泛滥,无居民,溺死300余人。秋天,冀州发了一场洪水...十六年,郑州印盒县被河所治,府宅废弃,成为中流。.....十七年六月,夏雨,漳河泛滥,广平县城皆水。秋天,冀州县被洪水淹没。十八年秋,京师、冀州水患。19年9月,决定在济州仁城郡。20年7月,通州被淹。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水灾。二十三年,孟周济源,文县水患。七月,河水冲垮了东平、寿章两县,冲垮了城墙,漂走了房屋,淹死了许多人。24年3月,宜都县井水溢出,变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7月,益都路、廷光县、胶州高密县被淹。二十五年秋,冀州水患。东平程序、东阿、平阴三县决口小流,直抵清河,毁坏房屋,伤及庄稼。26年2月,河北迁徙,由东明、曹、濮至济宁。6月河南下大雨,水溢出来,太深了。有数百名居民住在东莞市。秋、七月,冀州、卫辉、汴梁、周俊四县发生水灾。八月,狄州大清河决,宾迪与狄州边界全废。肥城县西黄河,集宁路汛期泛滥,田和100多里的房子没了,德州齐河县70多里也没了。(元朝五行志)这样的记载在元朝历史上比比皆是。尤其是河南,几乎每年都有严重的洪涝灾害。中书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曾表示:连年水旱灾害,田禾不会收。”(《元史》。《顺帝传》)当时一个管河道的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荒,百姓入不敷出。”(《元史》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仅水患严重,而且蝗灾频发。从郑铮元年到二十五年,共有一百八十九次蝗灾。(《元史》。五行》)元朝大明道,至十二年六月,“开、滑、疏元成三郡,水旱蝗灾,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人”。(元朝历史。《舜帝传》)元末三年至元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十五次饥荒(《元史》。五行志),十七年河南闹饥荒。十八年,“首都饿了,张德也饿了”。郑铮十九年,冀鲁豫饿死,通州五人杀子吃。保定路恶贯满盈,兵者掠食弱者。在鲁豫的金梦、新安、渑池等地,出现了“人吃蝗虫,人吃人”的悲剧。同时,危害极大的鼠疫多次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及南方各省流行。(元史。五行的记录)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灾、疫灾相得益彰,百姓或死或逃,使得中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元政府不得不减少一些通往州的道路,如“减徐州路至武安州”。(元朝历史。《舜帝传》)甚至到了明朝,由于人口和粮食锐减,许多州、州不得不降级,名城开封府由上府降为下府(《明太祖实录》卷96,193)。洪武十年,布政司所属的河南等县“粮多得数不清”,“凡州改县,十二县合并”。(《明太祖实录》卷120,164)洪武十七年,三十余州,不足三千户,仍减为郡。(《明太祖实录》第16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