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瑜的成就

刘长瑜同志深知,科技创新是建设优质工程的根本基础。在多年的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中,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实际,贯彻“以工程带科技,以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主持了一系列科研课题和专题。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项目获奖近百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全国优质水利工程大禹奖,省级优秀勘察设计奖9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等。

基于南水北调第一个启动工程——济平干渠工程,刘长瑜同志主持项目“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首次提出长距离渠系设计和土方挖填系统平衡的新设计方法;开发了以大体积混凝土薄板为主的新型“四防”结构、复合材料保温的渠床联合排水与排水、渠道衬砌抗裂抗冻耐久高性能混凝土新技术,以及树干根系网与坦萨植被网、土工格栅、椰纤维网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了基于“等容”控制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和航道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获得200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长瑜同志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大通道机械化衬砌设备及施工技术”课题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大通道机械化衬砌技术、设备和工艺的空白,不仅结束了我国引进机械化衬砌设备的历史,而且打破了欧美设备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大型渠道机械化衬砌技术与装备”项目获2006年山东省一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专项技术标准《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化施工技术规范》。

20世纪初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21)是省政府针对山东省水资源短缺,进入新世纪后如何开发利用山东省水资源而确定的重大水利战略发展规划。刘长瑜同志作为规划工作组副组长和技术负责人,紧密结合山东实际,运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对21世纪初山东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全面规划。该规划着眼于山东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分析了21世纪初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对不同的规划水平和年份进行了预测。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提出了解决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要求,确定了进入21世纪后实现山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保障措施,十分重要。其成果已成为山东省制定新世纪水利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依据。《20世纪初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21)获2003年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修建了大量灌溉工程。据统计,到1998,全国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近60个,设计灌溉面积4877.53万亩,其中引黄灌区30多个,水库(含湖泊)灌区20个,河流灌区9个。但由于建设期间资金严重不足,这些灌区只能从零开始简化。经过长期运行,严重老化失修,造成“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浑身有病,难以为继”。急需进行续建节水改造,“山东省大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由此诞生。刘长瑜是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1998以来,负责全省大中型灌区的总体规划和部分灌区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研究解决了大型灌区的多项技术难题。《山东省大型灌区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获2002年山东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针对各种工程的施工设备和操作中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结合施工设备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刘长瑜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试验,发明和改进了一批施工设备,获得国家专利4项(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