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哪些民俗文化?
中国水陆交通命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天津水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此外,镇外梨树众多,非常适合雕画,杨柳青木刻年画如雨后春笋,日益兴盛。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染,户户会好”的盛况。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一度衰落,尤其是抗战时期,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抢救、收集、发掘和整理,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雕画结合,雕刻精美,绘制细腻,色彩艳丽,被广泛推荐为中国第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也因其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延续而享誉海内外。它是具有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精神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世俗性物化成果的综合集合,在历史进程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也是历史时代的“百科全书”。发掘、抢救和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民间文化、北方其他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她是中国年画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4年4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试点。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京剧京剧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的交流融合中萌芽的一种风格独特的剧种。它是在北京形成的,很快就传遍了全国。起初,京剧没有确切的名称,但有黄儿、平戏和京剧的称谓。在京剧的孕育和形成过程中,京剧首先传入了天津——京都的门户。同治中期,皮黄由天津传入上海。
天津虽然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但从京剧的传播、宣传、推广,乃至光大来说,都是可圈可点的。原因是天津有适合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水陆南北交通要道)和人文环境(有热爱和了解戏曲的观众)。
从大量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京剧萌芽以来,几乎所有的精英京剧大师都在天津备案,献上自己最好的或新创作的剧目。比如“京剧三杰”之一的,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的,还有、、、周,还有后来的“四大名舞”、“四大熊”都来津演出过他们的代表作。天津市著名表演艺术家刘赶三和“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创办了黄月珊、尚、李吉瑞、王克勤、赵美英等京剧名角,在天津京剧的舞台上献演了许多剧目。天津饭的“票房”实力也很强:窦雁峰、、、袁、等名票不仅能自己演唱,还能教出很多弟子,还有很多京剧名家,比如、孟晓冬等。近代著名教育家、林等不仅擅长京剧,而且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作新剧,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天津位于九河下游,是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运输用的一座由轮渡浮桥和陆域延伸而成的可开启式钢桥。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金战役就发生在金塘桥。
生活礼仪复杂多彩。虽是工商业大都市,但仍有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业庞大,子女众多,以养五男二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养子的目的是祈求长寿健康。结婚靠父母之命,媒人之言,讲究门当户对,重聘彩礼。不管娶不娶媳妇,都会做很多事,讲排场,不惜奢靡。丧葬仪式更加豪华,习俗比比皆是,崇尚大葬,强调棺材和寿衣,让事情像发生了一样死去。在过去,生日聚会注重招待客人和朋友,剧团被邀请唱一场音乐会。以前有个习俗,男的才65,438+00(每65,438+00),女的才9(每9),尤其是66岁生日,有句俗话叫“66不死”。
天津人有益于公共利益。受元朝漕运五方面以及居民多为明朝卫戍部队后裔的杂居人口影响,码头、武关习俗依然存在。人们聚在一起互助,热心公益。这里不仅有水会、烧烤屋、小院落等社会公益功能性组织,还有许多相对有约束力的民间专业组织和居住在天津的商人所建的会馆、祠堂。普通居民喜欢邻里互访互助的邻里感觉,但攀比之风相当重,所以善于“买面子”。
长期的漂泊生活,培养了天津人乐于团聚、热闹非凡、热爱节日和季节的庆典活动。特别是对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尽力渲染和营造具有人气和喜庆的年节氛围,形成了“初一、初二、初三包饺子”等春节期间的某些传统饮食习俗。
民间信仰广泛而复杂。清中叶以前,* *有500多座寺庙,儒、释、道、民间或地方神到处供奉。有如此多的寺庙,这在中国是罕见的。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跳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尤其是神灵信仰目的性极强,大多只祈求今世人的保护,具有功利性。
在众多民间信仰中,尤其是海神皇后的崇拜度极高,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保护三晋的祈福主和城主。天津的历史也与天后宫文化密切相关,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故事,而且对天津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都有很大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和世俗欣赏的需要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砖雕砖雕、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杰作,闻名中外。
流行的戏曲和曲艺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流调、鼓和快板在天津非常繁荣。虽然这些戏曲大多起源于其他农村或城市社会阶层,但有的最终在天津形成了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流行,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的摇篮,尤其是著名演员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很难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成名的标准,所以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中国传统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和戏曲园繁荣起来,成为旧时代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乐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表演团体多称为旧社会、圣会。传统音乐和舞蹈,如鼓舞、大曲、樊氏、杠铃、高跷和秧歌,非常受欢迎,俱乐部所在社区的居民将其视为公益事业。他们有钱贡献,平日自娱自乐,是饭后娱乐的消遣。在节日或大型庙会上表演将为我们的社区增添光彩。举世闻名的天津皇帝会,曾经是民间乐舞会、圣会大展身手、争奇斗艳的大好机会。所以皇帝俱乐部举办时,全民热情参与,演出场次超过110,演员最多时近5000人。在天津天后宫的帝国行会地图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直达空荡街头的民俗事件,最终成为当时“中国各省唯一的神话事件”。这些民间乐舞被今天的各种民间花会继承下来。
有许多民间娱乐运动,人们喜欢运动。除了放风筝,摇葫芦和踢毽子,一些团体喜欢玩鸟,玩鹰和斗蟋蟀,而儿童,尤其是男孩,则追求户外运动。
租界社区的华侨多以舞蹈、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和回旋镖作为休闲方式,这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本网站对天津汉族的民俗进行了描述,重点介绍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俗。同时以“旧时代”二字作为时间标记,向世界展示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