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完美的增压发动机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是德国人尼古拉·奥托于1876年在大气压发动机的基础上发明并投入使用的。在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中,发动机的热效率从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却下降了70%。
1892年,德国工程师鲁道夫·迪塞尔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实现了内燃机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由于压缩比和膨胀比高,热效率比当时其他发动机提高了一倍。1956年,德国人F.ankel发明了转子发动机,大大提高了发动机转速。1964年,德国NSU公司首次在车辆上安装了转子发动机。
1926年,瑞士人A.Buchi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驱动压气机,对发动机进行增压。20世纪50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汽车内燃机,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性能,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突破。
1967年,德国博世公司首次推出了计算机控制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EFI),开创了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历史。经过30年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发动机管理系统逐渐成为汽车发动机,尤其是汽车发动机的标准配置。由于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噪声和油耗大幅降低,动力性能得到提升,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突破。
1971年,第一辆装有斯特林发动机的公交车开始运行。1972年,日本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株式会社在市场上销售了一款复合涡流控制内燃机的思域轿车,打响了稀燃内燃机的第一枪。这种发动机在普通发动机的燃烧室顶部增加了一个锤式二次燃烧室。先点燃二燃室的浓混合气,再将其火焰延迟到主燃室的稀混合气中,使其全部燃烧做功,废气中的CO和HC很少,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1967年,美国举行了氢能汽车驾驶公开表演。氢车以80 km的时速行驶121 km,每次充氢10分钟。这辆车有19个座位,由美国比林斯公司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