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遥不可及”的思考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发现男女主角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叫傅景年,一个叫宁黛。一点点联想就能生出特别的意义。不知道这是不是编剧的本意。傅景年,“福”声同“负”,忘恩负义,令人失望;“过了年”可以理解为“过了很多年”,也就是过了很久。再来看“等”,“宁”是“宁”还是“宁,宁愿”,“等”就是“等”。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一个失败(伊拉克人)多年,一个静静等待或者宁愿等待。这种爱是不是遥不可及?这种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那么许饰演的“影子”和傅静年之间的爱情应该是昙花一现。一个人怎么会爱上影子,所以影子在出现没多久就死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成了过去式。
这部电影表达了战争期间无法实现的爱情。围绕着主人公傅景年的爱情主要有两条,一是他对待宁,二是他与鲁的爱情。傅景年和宁黛是真心相爱的,但是最后没有在一起。傅景年并不爱陆,但他却无力陪伴她一生。如果把完美的爱情定义为精神上的和谐和肉体上的愉悦,傅景年的两段爱情只占其中之一。他离完美的爱情只有一步之遥,却无法触及。当国家陷入危机时,责任重大的情报人员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两位女主角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这样,在《爱情》中,不可及的主题已经解释得相当深刻了。影片中有许多探戈舞蹈的镜头,对表达主人公的感情起着重要作用。傅景年和宁黛一起跳了三次探戈。第一次相爱,第二次想说再见,第三次发展成热烈的爱情。与宁黛共舞时,傅景年冷峻的脸上露出难得的温柔;当他与鲁共舞时,他刚毅的脸上清楚地显示出他内心的纠结和痛苦。相反,鲁因为深爱着傅静年,明知道美人非己,明知道傅别有用心,却选择了忍辱负重,表现自己的优雅。这种先天不平衡的爱情,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影片的最后,挣扎着回到大陆的傅景年终于得到了他宁愿留下的消息,但他等待的只是一堆黄土,永远阴阳相隔,再也没有人能携手,他不能不叹息!
然而,高不可攀的爱情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全部吗?在我看来,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这段爱情发生在战争时期,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生在这片热土上的人,很难不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傅景年作为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地下工作者,他的职责很难完全是自愿的。虽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他还是觉得累,提出退休,过平静平凡的生活。只是因为内战的爆发,我们才不得不重建这条路。负责与傅景年联系的王万平答应,如果他再坚持一段时间,就让他退休。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承诺只能是遥不可及,傅景年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也只能是遥不可及。总的来说,在历史的剧变中,无数英雄一扫黑暗,获得光明,但最终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享受光明。如果历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想他也会发出沉重的叹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从爱情的悲剧到历史的悲剧,导演自然加深了电影的内涵。这个过程潜移默化,细致入微,取决于观众的理解。在这部电影里,爱情遥不可及,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遥不可及,国家承诺与实际兑现遥不可及,很多遥不可及让这部电影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