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避免人体失温?当人体失去温度时,如何处理才不会出事?

这是一个“黑色”的五月二十二日。第一,我们失去了我们国家的栋梁袁隆平院士。还受到甘肃白银极端天气的影响,直接导致白银黄河石林举行的山地马拉松赛21名参赛选手意外死亡。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因素是恶劣天气导致参赛选手出现“体温过低症状”。什么是低温症?为什么对人体危害这么大?说实话,以前真的不懂。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收集了一些关于“体温过低”的内容,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这种“体温过低”的关注。

什么是失温现象,人为什么会失温?事实上,“失温”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下雨天淋湿了,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瑟瑟发抖。这种“颤抖”是一种轻微的“失温现象”,具体来说是“失温”的一种症状。

人体“失温”的原因是热量通过体表散失的速度远远快于热量产生的速度,导致大脑、心脏、肺部等维持人体生命和新陈代谢的核心区域温度下降,出现颤抖、意识模糊甚至心肺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众所周知,体温基本维持在36.7-37.7摄氏度。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危及生命。当你通过体表散热时,体温会骤降,达到一定阈值时,身体会感到不适。如果体温过低,就会出现“失温现象”,这也是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发冷的原因。

失温多少容易导致危及生命“失温现象”根据你体内失温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轻度失温35.55-37摄氏度

症状:体温低于36℃时,身体会不受控制地颤抖,思维清晰,说话走路不受影响。当体内温度低于36时,手脚会有点僵硬,这就是下雨天我们体内的“失温现象”。

2、中度失温35-33.8摄氏度

症状:当体温在这个温度范围时,人的意识开始模糊,低温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使人失去协调性。此时四肢无力,身体器官无法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当体温达到这个范围,你可能连手机都拿不起来。当体温达到34摄氏度时,会出现严重的肢体抖动和行为异常。

当人达到中度“低体温”状态时,可能会损伤人体的主要器官,丧失行动能力。此时此刻非常危险,需要及时救助!

3、严重失温33.88-30摄氏度

当体内温度低于30度时,容易危及生命。

症状:身体出现剧烈抖动,思维混乱,意识模糊。严重时体表皮肤呈蓝紫色,这也是体温过低而死的人会皮肤发青的原因。

当温度在31度左右时,人就神志不清,体内的血液循环就会停止,脉搏和呼吸的频率也会大大降低。这个时候,他们基本上处于濒死状态。当体温低于25℃时,肺部会出现水肿、脉搏停止、心脏和呼吸衰竭!最后,没有生命体征。

如何预防“低体温症”注意保暖?体温过低无非是人体内的大量热量通过体表散发,主要体现在户外旅行的人身上。经常户外旅行的人,保暖首当其冲。多带防护装备,防止身体表面热量流失,保证自身安全。

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户外旅行时,切记不要透支体力,避免过度出汗,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能量,可有效防止“失温”。巧克力、糖水等高热量流质食物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部分能量。

自加热轻度和中度温度损失可以通过自加热核心区域来防止。核心区指的是脖子、腋窝、心脏等部位,而不是四肢。

如何应对轻度和中度失温可以自救,而重度失温会使人基本丧失行动能力,无法自救,只能依靠外界帮助。

1,及时转账

2、脱离温度环境

3.保持体表干燥

4.补充能量

希望那些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们,在享受户外运动带来的乐趣之前,先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生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

愿这21死选手一路走好,天无绝人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