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解答一些关于中国艺术史的问题。
主要表现有:
1.彩陶:比如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还有一定数量的彩陶。还有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式彩陶《鹳鸟石斧图》,以写实手法描绘鸟、鱼、斧,据说是代表鹳族与鱼族合并的历史事件。此外,青海大同出土的马家窑式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情景。
2.岩画:比如连云港的孔王山将军崖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
3.山水画: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大型绿松石龙形山水画被学者正式命名为“龙”,认为它的发掘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源头。
2简述三代青铜工艺的总体特征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为代表,比如所谓的青铜礼器——鼎。鼎是一种古代炊具,其造型特征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肚子可以装东西,足以生火,耳朵可以带着东西穿过栅栏。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其实际意义是盛放或烹饪食物,但其价值体现在礼仪的维护上。一般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仪式和宴会,具有区分尊卑的作用,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礼记》:“天子至尊,诸侯有七鼎,大夫有五鼎,士有三鼎或一鼎”。
三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分两个过程演变。首先是商周过渡时期,装饰纹样以多纹为特征。其特征是每组图案都有一个中心点,图案围绕中心点展开。大部分是对称的。
其次,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装饰特征具有纹章性。大部分图案都是线条的形式,也就是在物体周围装饰图案。图案流畅而广泛,有时在非主要部位装饰饕餮图案。
同时,青铜器也具有明显的花纹特征,主要包括: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造型庄重,而且表面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主要饰有兽面纹(饕餮纹)、龙纹、夔文、凤鸟纹等,繁复而神秘。
列举汉代丝织品的主要图案。
汉代出土的丝织品分为平纹纱、丝、绢、平纹、平纹与花织、斜纹与提花、锦与绒圈锦。充分体现了汉代丝织技术的高度成就。
这些模式主要包括:
1.包素纱和。
2.耳杯菱形纹罗、字母期纹罗(马王堆汉墓出土)和大孔网(河北出土)
3.绮是一种真丝面料,素面上有斜纹花。汉代的器可分为三类:①有边纹的花(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有花纹的鸟兽、有花纹的树叶)和有台阶纹的花(新疆罗淖尔、甘肃居延出土)。③变形斜纹织法显花(马王堆汉墓出土)。
4.织锦①双色织锦:隐孔雀织锦\隐星形花织锦(马王堆汉墓出土)②三色织锦:几何织锦、绛鸣禽织锦、香红色山茱萸织锦等。绯红锦(马王堆汉墓出土)③多色锦:压花锦、丝绒锦(马王堆汉墓出土)。
5.带绦虫是丝带的古老名称。它出土于战国时期的楚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缎带有慢挂毯等。
6.指表面有网状结构的丝织物。透明网(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view/1241677.htm
汉代美术的成就有哪些?用例子分析一下。
汉代艺术的起点是战国时期的艺术水平。作为直接描写的对象,写实风格开始发展,这也是古代艺术发展的新起点,艺术在认识生活中的作用,在范围和方法上,因为汉代艺术的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艺术的题材分为三类:现实生活、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关于自然现象的神话和传说。
代表现实生活的绘画和雕塑占的数量最多。墓中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和陶器表现了战争、宴饮、乐舞、骑马、狩猎、烹饪和一些生产活动(渔猎、牛耕、收割、制盐、造车、冶炼和铸造等)。).塑造了各种真实生动的人物和动物艺术形象。这些作品因其主题的社会性和描写的真实性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比如它表现了灯红酒绿、手舞足蹈的场面,同时也详细具体地表现了厨房里的各种劳动,表现了贵族的享乐和劳动人民的劳动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收到了鲜明的对比效果。这种表现,虽然不是古代作家有意揭示的,却是根据实际现象来表现历史上存在的事实。
主要题材是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黄三,五帝,周公复成王,孔子见老子,侠义男女。
其次,关于自然现象的神话传说在汉代艺术中也很流行。如董和西王母及其侍从,雷公、织女、北斗等自然神,朱雀(代表南方)、玄武(代表北方)、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等珍禽异兽,以及对外国的想象,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了最初的科学知识。而且,作为一种来自现实生活的想象,它成为了一种美丽的创造,特别是因为它反映了这一时期精神生活许多方面的复杂联系。这些想象中既有简单诗意的元素,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汉代艺术的各种题材说明了汉代艺术百科全书的性质。艺术家试图通过造型来表现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这个时代的历史水平相比,汉代艺术的题材广泛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艺术表现上,汉代美术以古拙技法为特色,风格鲜明。
单线图是汉代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小汤山郭巨庙的石刻浮雕和一些空心砖是最简单的。人物只有正面和侧面两种,注重装饰效果,在写实上达到很高的水平,以王度汉墓壁画和四川的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为代表。
王度汉墓壁画中,半侧人物比例恰当,肢体动作自然。衣褶的处理,剑的排列都能和动作保持一致,面部表情也刻画的很到位。四川画像石和画像砖更能表现人的头部和身体不在一个方向的姿势。
然而,王度和辽阳的墓葬壁画以及乐浪彩篮中的漆画都表明,色彩明暗法在汉代也非常流行。特别是王度汉墓壁画中的衣褶厚度和辽阳汉墓壁画中的体量感,从多方面展示了古代绘画技法的发展。
汉代的艺术造型能力虽然不是很高,但却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例如,“郭巨庙”的肖像的写实能力是幼稚的。但如果以处理战争场面为例,它包含60个人物,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头到尾的情节,从而达到表现的目的。
汉画在表现主题时善于利用绘画艺术的特殊性。
乌石寺“荆轲刺秦王”的画面抓住了情节发展的高潮,从而表现了冲突。《泗水取鼎》的画面,展现了局势发展的转折,但也保持了戏剧性的张力。而《闵子骞》非常尖锐地展现了一场戏剧冲突。
在汉代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表达主题的努力。利用不断的重复,在重复中寻求变化,以便有力而清晰地表达主题。比如:摩托车和团队战斗,宴会,音乐和舞蹈,还有烹饪。
在汉代绘画的动态方面,象山以东的一些画像石(如梁成山、沂南),南阳、四川的画像石、画像砖,各种造型因素的方向感和运动,在造型艺术上取得了难得的成就。
汉代雕塑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而不仅仅是冷冰冰地模仿外表。大型石雕:掌握大面积、大块的表现手法,能充分表现物体统一完整的形态;竖雕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石头自然形态的使用旨在以简洁的方式突出主题,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小块泥塑中的脸呈现出慈祥可爱的样子。粘土棒制成的杂技人物也显示了他们对动态结构的熟悉。在动物中,如马,头部的形状在细节中起伏,有些动物形象(如辉县出土的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吸引了后人的注意。
/ZGMS/zgmss/zgmss-0010 . htm
5 .简述中国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分布广泛,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中国的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乐山大佛。它们雕画有山,形象生动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虽然中国的石窟艺术在时间和地域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性与人性的融合
石窟佛教造像要遵循教义的规范,保持形象与世界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神性。如“三十二成人相象”“八十种以其形好”,让人仰视尊敬,却又不能冷若冰霜。他们需要人的气息来感受可亲可信,是人神之间最有魅力的。“神”太满,让人觉得可敬不友善,很难引起* * *。人与人之间太多的气会冲淡佛教的严肃性,让人一看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遐想的余地。南北朝和唐代大部分成功的作品,都只是在神与人之间,所以还是蛮吸引人的。如龙门奉先寺,建于唐高宗时代,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整体设计最严谨,艺术水平最高。主坐,头高4米。
耳长1.9米,波浪发髻,脸圆而丰满,眉高而长,如初月,眼宽而长,眼盯前下,直而宽厚的鼻子与宽额相连,嘴角微微一笑,表现出内心的平和、胸怀的宽广和充满自信,给人以亲切、善良、崇高、稳重的感觉。表情微妙、神秘、似笑非笑,严肃中透露着亲切,也蕴含着威严、平易近人、不容侵犯。既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又有女人的温柔。这是一部具有佛的神秘和世界至高无上统治力的权威合集,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第二,环境和心情的结合
石窟艺术,某种程度上也是环境的艺术。环境可以为石窟造像提供适宜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几乎无一例外,石窟环境都选在远离闹市的美丽地方。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符合佛家不仁,向往佛国彼岸净土的理念。比如敦煌的莫高窟,在茫茫大漠的鸣沙山脚下被一条小溪环绕着,树木葱郁,草木茂盛,雕像依山而刻。佛国宁静美丽的净土,会给跋涉千里穿越大漠的信众一种强烈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石窟位置的选择也会对朝拜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比如龙门奉先寺和宾阳中洞就建在龙门西山南边的半山腰上。朝拜者需要走一条山路,沿着山坡小路攀登才能看到雕像。路途的艰辛会增加朝拜者的虔诚,更充分地酝酿他们的感情。我渴望拜佛,不能马上见面。经过跋涉和攀登,雕像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的灵魂一下子就被征服了。
石窟造型与雕塑的结合也会营造出一种气势,感染朝拜者。如云冈洞18,洞室模拟草堂形式,平椭圆形空心屋顶。洞深很小,雕像高十几米,气势磅礴。佛教徒进洞只能仰视,身后没有退路。这样就会造成主特别高,自己特别矮的效果,佛的威严和神秘自然会更加突出。
第三,佛教的层次和造像的布局
佛教的世界是分等级的,是以佛教为中心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但在对待佛教艺术形象上却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像在中央位置,形状特别高大突出。菩萨、弟子、天王、壮士等。逐渐变得低阶而立于两旁,如众星捧月。
佛,佛陀的简称,根据佛教教义,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实。根据80种符合形状的规则,佛和人是看不到顶的,于是在佛的头顶上长出了一个高高的“内髻”,面容慈祥。俗话说“壮士见之必屈,恐怖分子见之必稳”,所以佛有威慑之气。“鼻高、圆、直,而孔不在”,所以佛祖的鼻梁是直通额头的,显得睿智。将只用于呼吸的鼻子与思考部分连接起来,成为智慧的一部分,鼻孔不在场,既体现了佛教教义,又保持了身体的完美。大多数佛像都是坐的,它们的底座是金字塔形的。菩提是帮助佛陀弘扬佛法的得力助手。他的修行水平仅次于佛,形象在形式上低于佛,高于他人。五官比佛祖略小,脸上少了几分凝重,多了几分笑意。姿态不像佛那样庄严、傲慢,姿态优雅、深情。弟子是佛教中次于菩萨的信徒。最常见的是阿难,一个叶佳的老人和一个年轻人。体型比菩萨矮,形象更像人。叶佳饱经风霜,皈依了佛教。
形象虔诚、质朴、自然;阿难年轻、聪明、英俊、足智多谋。根据佛教教义,受佛教教育的人称为弟子,所以弟子对佛教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们的形象既普通又异于常人。天王和力士都比别人矮,性格比较暴躁。他们的精神气质与佛、菩萨、弟子的清静、安稳形成对比,对比出佛的善良与伟大。
第四,颜色和眼睛
石窟造像原本色彩鲜艳,效果强烈。用颜色区分等级,产生不同的感觉。石窟雕像的眼睛是相对固定的,盯着一个方向,这与大多数希腊雕塑分散而自由的情况形成对比,避免盯着一个地方。这是由于雕像的用途不同。希腊雕塑大多放在露天公共场所,要和四面八方的观众“对话”,不能盯着一个地方看。而石窟造像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不需要与更多的观众“对话”。谈话对象是前来拜佛的人,轮流接待。要让对方感到亲切,愿意和他说话,所以眼睛不能走神,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拜佛者跪的地方,好像在聚精会神地听对方讲故事。
象征主义和艺术处理
佛教艺术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象征当然需要一个视觉形象,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并不能从形象本身直观地看出来,而需要从形象所隐含的一个更普遍的意义上去理解。
佛教的形象意在唤起信众的崇高感,以此来鄙视自己,向往佛教的世界。崇高是伟大志向的回响,是对被崇拜者的尊重和迷信。所以佛教的形象明显不同于生活的原型,“不能见顶”是一种象征。
6唐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一个时期艺术发展的趋势或变化,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意识、文化崇拜乃至经济关系中找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唐朝政权稳定,经济富裕,贵族中的享乐主义不断加强。因此,到了初唐,颜不再需要用人物画来褒扬英雄,把绘画作为一种“师夷长技”的政治创造。神圣庄严的佛-女神以巨人中的嫔妃和嫔妃为模特。这说明宗教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在不断强化,以至于会从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世俗艺术。
吴道子塑造的人物很有特色。与东晋顾恺之不同,他一改以往粗细一致的“铁线描”,擅长有节奏的“兰叶画”。突破南北朝艺术形式,形成独特风格。吴道子善于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所绘的女性壁画精彩绝伦。他的风格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
唐朝的首都长安(今陕西Xi)人才济济。初唐的严立德、严兄弟,西域僧人尉迟父子,中晚唐的陆冷嘎、孙伟等都是很有名的。周的名作《花夫人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闲适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中有五个宫女和一个宫女挥舞着龚山。这五位女士的脸型和发型都非常相似。他们有的在逗小狗玩,有的在看手中摘下的花,有的在漫步,这是宫廷生活空虚、寂寞、宁静的真实写照。女子身上的衣服非常鲜艳华丽,画的非常逼真。就连外面穿的薄纱衣服都画出了质感。韩是唐代一位比较有成就的人物画家,擅长画牛羊。作品有:《文远地图》、《田家迁徙图》、《田家风俗图》等。现存作品《五牛图》画的是五头神态各异的公牛,有的在吃草,有的在舔舌头,有的在慢走,笔触丰富,表情生动。作为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很高。人物造型由粗变细,外貌准确生动。男人外形婀娜,女人丰满多彩。菩萨,端庄文静,温柔善良。这些都说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对现世感受的重视,已经超越了对佛教极乐世界的信仰。画家们以自己对现实的热枕,创作出精美华丽的画卷,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写实技巧,充分发挥了隋唐宗教绘画的写实因素。
张轩是开元年间的一位画家。他擅长画贵族妇女、婴儿和鞍马。宋代《宣和花谱》记载他的作品有47件。但是原著并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宋徽宗和赵霁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道莲图》。《虢国夫人尤春图》描绘的是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随随从出行的情景。画中有八个骑马的女子,布局密集,背景无墨迹,以人物悠闲快乐的姿态和华丽的服饰衬托出“春天”的感觉。《夯土图》描绘了女性夯土、缠绕、缝纫等劳动。整幅画分为三组,人物或坐或站,东张西望,相互呼应,特别是通过动作细节,传达劳动过程中的生活情趣。
周舫,长安人,主要生活在岱宗和德宗时期(763-804)。周出生于贵族家庭,他的绘画受到张轩的影响。他的肖像相当生动。有一次,他和另一位画家韩愈同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总画了一幅肖像。他们画完之后,大家都反复夸他,说不出区别。的女儿看了,说韩干的画“空如赵郎之貌”,周则“移气而使赵郎性情笑”。可见,周舫善于把握物体的表情特征。周的作品是“衣简”、“彩柔”,女性形象是“富贵”。代表作品有《钗头凤图》、《万扇美人图》、《调琴啜茶图》等。《美人图》取材于宫廷女性的生活。后宫的嫔妃们装饰豪华,体态丰腴,正在花园里悠闲地散步。背景极其简单,画面的意境和意境主要通过人物的刻画和神态来表现。
7 .简述五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由于五代的政治分裂,中国画的风格受到了影响。郝静在北方以其强大的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写了一本书《书法》。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发展了“六法”。关童是郝静的传人,对江南水墨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它们一直影响着后世,甚至发展成南北宗论。
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成熟。这一时期的风格和画家很多。以郝静、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代表了五代山水画的杰出水平。
特别是郝静《匡庐图》的出现,突破了隋唐以后大多数山水画局限于填涂和有钩无钩的画法,开启了讲究画法的水墨山水画之门。这是中国山水画自形成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的努力,绘画方法得到了丰富、多样和成熟,从而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表现方法。
以郝静、管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各有特色;关童的“陡画”,李成的“旷达”,范宽的“熊杰”,历来被称为“三景”,都是因为各自的性格而自成一派,三者都出自郝静,以强烈的性格表现出雄伟险峻的巨谷,用坚硬的“钉头”和“雨滴”。因此,他们* * *形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北方山水画派,与以灵活的线条描绘江南温润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了江南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南京的风光。由于南方的丘陵多为泥土覆盖,在表现手法上,创造了能体现南方山川特色的“皮麻子”。董源创立的“皮马巴”这一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元四家”(黄王巩、王蒙、真武、倪瓒),明代的“吴派”沈周、文徵明,清初的“松江派”董其昌、“四王”(王时敏、王建、王毅、王元)。清代整个三百年的山水画,几乎都是以“皮马皮”的形式笼罩着,后继有人。董源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在意境和审美情趣上,五代山水画能表现出不同的自然风貌,创造出比唐代更有个性的深邃意境。如郝静、管同的作品中,有典型的北方山水,如“山顶在云端,四面险峻”、“关公之势,绝少美峰”;在董源和巨然的作品中,有典型的南方山水,如“西樵玉浦,舟楫,一片江南”“兰琪清润,景色天真多了”,这在唐代是前所未有的。
在山水画的长期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各种岩石的特征,根据各种岩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形成了许多表现方案,即各种画法。所谓纹理,就是岩石的脉纹纹理。所谓画法,就是用笔表现岩石的脉纹纹理的方法。一些早期的山水画没有岩石。比如詹子谦的《游春图》,只用线条和简单的脉络,然后上色。直到唐代,五代的郝静和关通,才真正开始了这种方法的尝试。到了宋代,扬名的方法基本完备,到了元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按用笔规则,大致可分为三种:线(如麻、卷云、荷叶、松绳、牛毛、断带等。)、面(如刮铁、用斧头劈等。)和斑(如雨滴、豆瓣、指甲、米斑等。)
五代的代表画家有郝静、管同、董源和巨然。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大批知识分子隐居山林,有力地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郝静是北方画派的创始人,他因长期生活在山区而熟悉自然。郝静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深山里,仔细观察北方的群山。他的画反映了北方山区的特点。石圈呈方形,以短线法为主,染与染并重,层次分明。他曾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画颈有墨无笔。我应该采纳我二儿子的长处,成为一个家庭。”他所谓的笔是勾扭的,他所谓的墨是有阴阳之效的。他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传世名作是《匡庐图》,描绘的是江西庐山,但其生活基础仍来自北方的山川,其中石头坚硬,气势磅礴。管同是郝静的学生,晚年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超过了郝静。传世名著有《关山行旅图》。石廊用的毛笔有粗细之分,绘画以线条为主,用毛笔以墨汁渲染。整幅画用的笔刷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
郝静和管同代表北方山水画派,董源和巨然是五代南方山水画的两位大家。
董源开创江南画派,代表作有《潇湘图》、《夏山图》、《夏山口待渡》等。董源画岩石的方法是短皮马,其法是短而弯的线条组合,多用于表现江南大地山川。后世的文人画家都以王维为祖,但王维的画早已失传。事实上,他们都以“水墨王维”董源为祖先。
巨然是个和尚。他师从南唐董源学画,绘画技法和苔点基本相似。他的技术以其大型雨披而闻名,雨披是由长且重叠的线条与弧线组合而成。传世名著有《秋山吐温》等。《问秋山》中的“道”并不是画家在山中迷了路而问路。他选择秋天的群山去探索,寻找美丽的风景和生命的真谛。这才是山水画的真正意图。
以董、居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影响深远,其山水画艺术为后世画家所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