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人会遭受贫穷和饥饿?
换句话说,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富过,这是历史事实。那么,中国古代的人为什么穷?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技术不发达。但是技术如何发展呢?其实正是因为市场的刺激,技术才会发展。科技不发达不是贫困的原因,而是贫困的结果。
看完这里,我想朋友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中国古代的穷人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商业贸易不发达。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说你已经把脉冲。但是,我们可以继续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不发达?
我的回答是:历代统治者普遍坚持“重农抑商”的错误经济指导思想,在民族政策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历代政府的压迫下,古代中国人的生产活动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自己的消费。所谓“男耕女织”,只是在家里生活有富余的时候,才拿到市场上去交换(集市)。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人们不可能致富。
那么历届政府是如何压迫商业的呢?我举个例子,汉高祖刘邦。刘邦做了皇帝之后说了什么?他说:
“是因为贾府的人不许穿衣服穿丝绸出行,还要交重税为难他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上面写着:我们国家的商人都是婊子。我禁止商人穿丝绸衣服坐马车。另外,我们还要对商人课以苛捐杂税,把这些无良混蛋逼死,看他们敢不敢做生意!
当然,这是演绎翻译法。那么中国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压迫商人呢?因为中国的皇帝认为:农民生产粮食,是“正当生意”,商人不生产粮食,所以商人是“寄生虫”,“无所事事”。他们认为农业是基础,商业是目的,所以要“重基础,抑目的”。一个不种田专门经商的人,就是“弃本追末”,要严加防范。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说了什么?他说了这样一句狠话:
“不务正业,专搞作者结尾,就要被抓起来。”
朱元璋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要是敢专事经商而不务农,这种人就是“流民”,我们就应该逮捕和惩罚这种人。
再往前看,就连所谓“开明”的唐太宗也曾说,“立此官,以待贤士。假装高人一等的杂工商,就是大方地给钱给物,不得超越官阶,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这句话我就不翻译了,大概意思是:做生意的都是婊子,都是下等人。
因此,在这种错误的经济指导思想下,历代皇帝颁布了一种叫做“贱商令”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压迫商人,在穿衣、建房、乘公交车等方面做出歧视性的规定。比如前面提到的汉高祖刘邦颁布“贱商令”,规定“贾人不得带衣带帛乘车”,商人自己和其他人。
此外,朱元璋还规定:“农夫答应绢纱、绢布,商人之家只答应绢布。如农民家,但一人是商人,不许穿细纱。”而朱厚照,阿明武宗,曾“禁贩、禁仆、崇优、微贱禁取貂裘”。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总之,中国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看不起商人,压迫商人,不允许商人成长的。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些皇帝不允许商人群体成长?
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曾说:“禁浮华,劝类耕织,使民归本。俗若与其真相违,则彼仁,绝不会贪。”这也是种地的根本。"
唐太宗的大意是这样的:只有让百姓种地,百姓才会老实。你让百姓做生意,百姓就会变得贪婪,当他们变得贪婪时,就会不安分。其实唐太宗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就是民不聊生,我的皇位就很难稳固。
此时,读者应该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历代皇帝都以为:全国人民都在种地,大家就都吃饱了,大家都吃饱了,老百姓就各司其职,各安分守己,就不会有人起来推翻我的皇位了。如果允许人民经商,那么人心就会膨胀,国家就会不稳定,局面就难以控制。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普遍观念。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华商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极力压制商业。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的按察使应该是朝卿,他曾在给朝廷的信中指出:
“自税使争,富商缠足,十二三。而且税收越来越多,富商缠足十六七岁。”
应朝青的报告让我们看到,明朝万历年间,由于政府苛捐杂税,民间经商的商人实际减少了60-70%,也就是说,大部分都破产了。
历届政府不仅压制国内贸易,也压制国际贸易。比如臭名昭著的“海禁”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说:“近海居民仍禁止私自出海”,“敢私自换市者,严惩不贷”。
还有清朝中页的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实际上是变相的“海禁”政策,只不过是微开而已。
要知道,普通人是不会思考的。在这一国策的指引下,“做官光荣”、“经商卑微”的观念在民间兴起。比如“市侩”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古老的房产中介,但在汉语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中国古代所谓的“士农工商”,社会地位最低,一切低人一等。只有学历高的人,在这种国策的指导思想下,在社会上才有价值:当官成功,发财不算。
这样的国策把无数中国精英锁在了书房里,压制了无数可以创造财富的灵魂。所以,中国古代人富起来之后,并没有想着拓展自己的事业和事业,而是想尽办法花钱买官,这在当时被称为“捐官”。很多商人死了,也不得不穿着官服下葬。活着的时候做官,死了还得沉迷其中。可见人的执念是如此之大。
还记得清朝中后期广州首富吴秉鉴吗?这个人极其有钱,却不喜欢别人叫他“吴老板”或者“吴经理”。他喜欢别人叫他什么?他喜欢被称为“关昊”。虽然我这辈子做不了官,但至少你得讨好我,叫我“关”来哄我。总之一切都要标上“官”字才有面子。
中国历代的抑商政策也导致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结果:由于政府对商人的打压,中国古代的商人富起来之后,不去努力拓展生意,而是去做了什么?他们去买田地。他们认为:做生意只是一种手段,它不是我的职业,我真正的职业要么是捐官,摆脱官瘾,要么是用赚来的钱买地。有钱人,你这么做我也这么做,必然会加剧土地兼并。所谓的地主阶级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在重义轻利的中国古代,有一点天赋的青年才俊都远离市场,都去学八股文,去参加科举考试。所谓“书中有颜如玉,书中有金屋”就是这么来的。问题是这些读书人毕竟是人,人都有贪欲,所以一旦获得功名,成为上官老爷,他们的贪欲就会复苏,开始膨胀,于是开始盘剥富人,压榨商人,到处敛财。久而久之,社会上做蛋糕的人越来越少,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不穷才怪。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历代统治者看问题都是凭直觉,而不是凭经济常识。其实那时候一点经济常识都没有。皇帝和他们的文人幕僚们直观地认为,农民生产粮食,商人消费粮食,应该鼓励农耕,禁止经商。但是,这群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商人虽然不种地,但是他们的商业活动会对农业发出巨大的需求信号,会促使更多的人去种地,甚至更好。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农业可以群体发展,有人会发明农药、农业机械和各种高科技,提高农业产量。只有这样,工业技术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社会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可见,古代中国人民的贫穷在于统治者的不正确观点。农业文明无法使国家富强,农业文明根本无法抵御商业文明。知道了这一点,当我们回顾过去200年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问题。
本文摘自微信官方账号《在冯学荣读历史》微信,原题《古代中国人为什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