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军事才能如何?
(1)治川成就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死,子嗣幼弱,万物精明。”因此,吴栋与外部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南越则处于内心的平静之中。应用了立法,组织了军旅,把机械和工具的技能研究到了极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显。至于官员,不能强奸,人自甘堕落,不收拾遗产。强者不侵弱者,风化厉害。”由此可见,即使他像陈寿那样严肃、挑剔,对诸葛亮治理四川也是赞不绝口。在价值千金的《三国志》中,他用了一些文字来形容诸葛亮治理四川的业绩。
(2)治理蜀国的后果
据《三国志》记载,蜀亡时“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甲兵十万二千,官四万,米四十余万,金银二十万,帛二十万,余者谓之本。”男女94万,诸葛亮却养了近20万大军。《出师表》中有“利已尽,弊已尽”之说,此外还一年又一年地感动了大众。可见诸葛亮对百姓的负担绝对不轻,蜀国早期建设用的是严刑峻法,蜀国却没有叛乱!
(3)诸葛亮的记忆
裴引《襄阳纪》:“晓初死,各谋建庙,朝廷不肯听礼,民因时节而祭于道。”可见人们对诸葛亮的怀念。据《笑傲江湖》第一章“灭门”,川头裹白布,身穿蓝袍,是对诸葛武侯的深爱。所以,千年之下,白布还是不走第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治蜀深得蜀人的心。
综上所述,可见诸葛亮治蜀是成功的,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很强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各路专家学者的认可。
二。军事方面:
关于军事有很多争议。
(1)陈仓之战。
这是军事上最有争议的一战。就是在这一战中,诸葛亮以数万人之众,攻不下魏将军赵昊率领数千兵把守的陈仓城。因为这场战争,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质疑。其实唐朝也有类似的例子。据旧唐书记载?《五十四格书汗传》载:“八年,汉总统以朔方、河东牧民十万,攻石宝城。”据现代考证,哥舒翰麾下约有六万三千人,吐蕃守军只有几百人。唐军以数万人的伤亡为代价,终于如期占领了石宝城,俘虏了铁刃西诺罗等吐蕃将领400人。以唐朝的国力,一代名将葛为统帅,攻打一座只有几百人守卫的石头城堡城,还是要付出数万人伤亡的代价。另一边仍有400多名囚犯。请注意,攻占石宝城的是死伤数万人!但这一战不仅没有损害格书涵的名誉,反而增加了他的军衔和头衔。相对而言,诸葛亮攻不下陈仓成,却成了我们质疑他能力的理由!我们对诸葛亮的要求是否过高?何况这个时候,根据张对三国历史的研究?论诸葛亮,他认为这场战争是仓促入侵,准备不足。这一次诸葛亮趁机出兵,是因为邴巍在关中的主力在吴魏石婷之战后转移到了东部,关中相对空虚。相比蜀国的仓促入侵,魏军做了充分的准备。早在诸葛亮第一次退兵北伐的时候,魏名将曹真就预料到诸葛亮会从陈仓出兵,所以早早就抽调大将赵昊守城。因此,第二次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蜀军失去天时地利人和,败退是必然的事实。此外,诸葛亮还在归途中斩首了著名的魏,这并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
(2)魏延直接取长安。
张先生在研究《三国志》时,赞同陈寿先生对诸葛亮的“妙计短”的评价。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北伐,因为没有采取魏延进攻长安的计划,导致北伐失败。我觉得从地理上来说,魏国有三个军事要点:岐山、襄阳(宛城附近)、合肥。岐山近长安,襄阳(或宛城)远。这三个地区常年重兵驻守,即使魏延打下长安,东边防守潼关。魏也可从洛阳或河北、青海、徐州调兵直接攻潼关,或从并州沿曹操、马超路线进入关中。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也可以从宛城调到潼关增援关中。若是如此,魏将有危险。正因为魏可以三路并进!(邴巍* * * 50万,蜀兵65438+10万,实力相差悬殊,蜀军就是攻城)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提议。同意魏延提议的另一个原因是,韩信的行军路线和魏延一样,韩信成功了。但这种想法没有看到韩信进军关中时的情况和诸葛亮进军关中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韩信进军关中,是因为项羽的主力在江淮,关中没有援军,或者说即使关中紧急,也没有马上到达。而且国内还有很多反对项羽的势力,关中百姓投靠了刘邦。诸葛亮面对的是统一的北方,而魏在曹操父子三代人的努力下,势力根深蒂固。(虽然关中地区的居民对曹都不是很支持,更别说刘了)所以,我认为认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是短暂的,进而否定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不够的。
(3)诸葛亮安国与北伐
由于关羽的损失和刘备的失败,蜀汉的精英失去了。诸葛亮可以迅速平定国家,平定南方,然后出其不意地拿下魏,一举北伐。他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战略家和军事天才。魏之所以看重吴甚于蜀,是因为夷陵之战后,蜀精锐尽失,不足为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说明魏对蜀毫无准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先灭吴后灭蜀,后来又改变了先灭蜀的策略。是因为诸葛亮看到蜀国国力逐渐强大后,决心北伐。如果蜀国不灭,不仅魏国边境将不得安宁,而且魏国的经济复苏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关中农耕史有明确证据。如果曹魏能开发关中,他的实力将大大增加。)诸葛亮北伐是明智的。以一州之力抗魏,不努力怎么可能成功!蜀汉不仅在人口上比不上魏,在质量上也比不上魏。魏在一个四战之地,民力强盛,兵多为骑兵。一般来说,骑兵比步兵更擅长战斗。所以在北伐战争中,央视的《武侯春秋》虽然引入了诸葛亮的很多发明,但是也发明创新了很多武器。但我认为,诸葛亮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运筹帷幄”的。“运筹帷幄”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为了弥补蜀军的不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失守街亭。所以很多人对是否用马苏看守街亭有争议。我觉得马谡和诸葛亮就像父子一样,平时诡计多,需要重用。街亭是重要的地方。要用人,就要用熟悉的人,不是马苏,而是魏延等人。以诸葛亮的谨慎,你肯定会不安,诸葛亮对马谡的能力深信不疑。所以诸葛亮在马谡守街亭是最好的选择。(况且古今地貌差异很大,《武侯春秋》中有解释说马谡因为街亭地形变化不得不上山。可以说,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变化,蜀军战败了,而且损失不轻。)如果这个解释太勉强,那就沿袭《三国演义》的老话。此言道出了蜀国人才的匮乏。诸葛亮虽出类拔萃,但智慧不如魏。无奈而用马谡也。
(4)隆中对与临终关怀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古今都赞不绝口。人们常说,在离开山寨之前,世界已经分成了三部分。而兵法大师毛泽东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罪犯是大忌,主要是兵分两路,没有集中兵力,最终导致了蜀汉的失败。毛泽东本人在1947内战中对蒋介石进行了反击,即兵分三路进军中原,最终扭转了局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批评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不靠谱。
诸葛亮临终时,把蜀汉政权托付给了姜和姜维。可以说,姜被委以安邦之重任,从而使诸葛亮的政策得以延续。姜维不忘复中原,对军事敏感,虽然最后难免战败(然而蜀汉若无姜维,则国亡)。
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但是由于蜀中没有大将,也就是没有惯于冲锋陷阵的大将,诸葛亮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你没看见我的时候,司马懿说:“真是天下第一天才!”我们叫诸葛亮不帅,不叫司马懿不帅!所以,诸葛亮绝对是个帅才,比冲锋陷阵还矮,比韬光养晦还不矮!
根据关思平《三国演义源流考》第二章文化意蕴探源第四节悲剧的人性深度,诸葛亮是命运的悲剧,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就是陈寿所说的“覆命不可斗智。”司马徽说:“卧龙虽有其主,但时机不对。”所以我最后认为北伐不是诸葛亮无能,也不是时机不对!
最后,我觉得并不是像陈寿在评论《诸葛亮传》时所说的“要变通,不要擅长”。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诸葛亮的政治方面有一个好的评价,对他的军事才能也要得到应有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