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周

周发表于1983的的第一部小说《堕落的土地》,讲述了煤炭行业的故事。在早年出版的12册《周文集》中,只有3册是现实主义小说,其余9册是历史小说。现在他被称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早年,周在某市政府做了一年副秘书长,如今他的小说触及的却是省委书记级别的高官;1995以来,写过《人间正道》《人间富贵》《中国制造》《利益至上》《绝对权力》《国家起诉》等政治小说,但本人不是党员。这种反差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对周进行了采访。

政治小说应该淡化甚至抹杀感情线。

媒体常把周的小说定义为反腐小说,把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定义为反腐剧,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最高利益与绝对权力》却叫政治小说。周也认同的政治小说和政治戏剧观。什么是政治小说?

周说,把自己的作品叫做政治小说,是作家出版社的一个发明。之所以不能定义为反腐小说,是因为他的作品非常复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造成中国问题的各种历史和人文原因,这些都不是反腐小说或者改革小说所能涵盖的。

在周看来,的政治小说应该首先尝试写一个关于“大中国”的故事。这个伟大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中,我们既要写作,也要写问题。“一群负责任的作家拿起笔,写下他们的想法,写下他们发现的关于这个时代的问题,给社会提供一个观察和反思,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政治小说一定要写官场和权力。众所周知,《中国制造》被改编成电视剧《忠诚》后,周对胡玫的改编颇有怨言,尤其是前六集。这就涉及到对政治小说和政治剧的看法不同。周说,胡玫在《中国制造》中加入了爱情、细节等生活元素,但他要打造的是一部真正的政治剧,基本没有利益至上、权力绝对的感情线,所以要淡化甚至抹去感情线。

政治剧的另一个特点是台词长,这让很多影视导演很担心,但周认为有必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故乡的筑路事件促使周创作政治小说。

1983年,周在《花城》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中篇小说《堕落的土地》,反映煤矿领域,然后写道。

历史小说很多,但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出现在1995。为什么要从自己熟悉的煤矿场、历史小说转向政治小说?

在1994,周回到了他的家乡,在那里他正在集资修建三环路。当时老家还比较封闭,老百姓对修路的意义不是很了解,所以有怨言,有人向主要领导投诉。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和这位领导聊了聊。“这次谈话让我意识到改革的难度...不仅改变了我对官员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的文学道路...然后,我受领导邀请,到市委挂职书记。”。故乡的修路事件触动了周写政治小说。

重写政治小说风险很大,拍了电视剧也历尽艰辛。周后悔了吗?周说他一点也不后悔。“我主动扭转了这种变化。就算我以后不写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也承担了我的责任,所以让后人来评论我的作品吧。

“人间对号入座”事件让周对官场有了更多的了解。

《人间正道》出版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坐对位置”的大辩论。周说,当时40多个局级干部联名起诉他,3个宣传部长提出修改小说,新华社也发了内参。

事发后,周感到委屈和愤怒,语气很硬:这只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我一个字都不改,不然你可以告我。于是周在当地被“封杀”,没有任何电视剧和关于周的报道。然而,当《人间正道》在央视播出并引起巨大轰动后,“封杀”他的人却说,“事实证明,我们抓这部作品是对的”。这种反差让周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次风波让周觉得,周和对官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说如果没有人间正道的风波,他肯定不会写政治小说而是继续写他的历史小说。

“对号入座”事件也促使周以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观察社会。“选择的主题必须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发现问题,这样我在写作时就得相当谨慎,不能把自己的极端情绪带入书中。”

官员道德素质与制度建设并重

周的政治小说非常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理想人物往往是高尚的人,如最高利益的、绝对权力的全盛和刘,国家检察的和唐朝阳。反派的政治道德往往很差,比如利益至上的赵大公,绝对权力的赵芬芳,国家起诉的王长恭。

周说,他非常重视官员的品德和人格。他说,一个人不当官,道德品质会更差,危害有限;作为一个官员,如果道德素质差,危害是相当大的。比如像赵大公这种性格,不贪但也想干点事,在老婆贪污的时候马上移交司法机关。他对省委书记的反击也很有道理,但是观众看了《至尊利益》后觉得他很坏。赵大公的妻子批评他说:“你把本省当成自己的家,挥霍人民的血汗钱,从来没有想过老百姓。”这就是官员不讲政治道德。

但是,周经常强调制度和法制的建设。最新电视剧《国家检察》的主题曲是周自己写的,有一句“蓝天梦打断了一个民族的钢铁身躯”。周说,中国的“蓝天梦”太长了,总是期待着的出现,但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建设来解决问题。一方面强调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强调官员的道德素质。两者会矛盾吗?

周解释说,它不仅是道德判断,也是历史判断和价值判断。读者或观众看完后会想: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只谈人格和道德判断,不谈制度,那就不够彻底。”

很多描写官场的小说,出了事,往往是一把手去外地出差或者党校学习。一开始他们不知道那么多问题,回来后爬起来一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然而,周的小说并不采用这种模式。反而是一把手往往有些问题,比如利益至上的钟明仁,绝对权力的陈百川。

周说,他觉得这样写比较真实,比较生活化,他从来不相信一把手不会有问题。“最好是按照生命本身的规律尽可能还原生命本身,生命本身没有模式。”

所有作品都是在肯定进步的前提下谈问题

周说,首先要塑造一个理想的人物,其次,这是一个立脚点的问题。“我对改革开放充满真情,不希望我们的改革开放被打断。我不希望中国回到那个少数人穿一条裤子,穷得吃不上饭的时代。我不希望社会动荡影响我们综合国力的提高。”有了这样的立足点,他的写作就会有一定的度:虽然还是有问题,但他的作品必须给人力量,所以他的作品中必须出现理想的人物,理想的人格。

这会欺骗人民吗?周并不这么认为。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我们仍然可以有像、权其生、刘这样的理想干部。第二,我们确实有许多优秀的干部,否则,我们怎么能取得20多年的改革开放呢?第三,如果真的有人不相信有优秀的干部,那好吧,我就说,至少我的工作可以给各级官员树立一个标杆,告诉他们,真正的好官就是这样的。曾说现在的严重问题是教育农民,周认为现在的严重问题是教育干部。

虽然《最高利益》差点被扼杀,虽然《绝对权力》经历了7次大改版,8个月的严格审查,但周表示,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最高利益》和《绝对权力》还是和观众见面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我们的法制在一步步完善,民主文明在一步步推进。

丰富的生活为周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有人说周一直这样写,一年写一篇。是量产吗?会不会不成熟?“其实,不会的。生活太丰富了。如果只是写自己的感受,感叹人生,那早就精疲力尽了。”周说在写《最高利益》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到要写绝对的权力。在写作过程中,他去了许多城市,许多朋友提供的材料促使周思考权力是如何异化的,他思考的结果是绝对的权力。在《绝对权力》中,他描述了一些经济领域的腐败案件,于是很多人向他提供了关于经济领域腐败的素材,于是他完成了一部聚焦权力经济的小说,取名《我主沉浮》,预计三卷。

周说,他和那些上至省部级,下至基层的官员

为了交朋友,很多官员会一边和周捧着灯,一边和周讲自己在官场的喜怒哀乐;周自己也做过市政府的副秘书长,对官场也有所了解。他被骗了,吃了亏。此外,他还有一个生活基地,那就是他的家乡。家乡的领导班子已经换了好几次,但这些人和周是朋友。

已完成的《我主沉浮》已经是政治和经济的结合。这是否意味着周将逐渐淡出政治小说的领域?他说,三卷写完后,如果现状没有改变,可能会淡出。“这里的现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生活不能激励我。没有了我的生存空间,那我就淡出了。我说没有我的生存空间有两点:第一是没有新的东西能激励我,没有新的东西能让我兴奋,让我震撼;第二,如果我感到震惊和激动,我就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后无法与观众见面。”还有什么能让周震惊?周说,这是一个新的思想发现,“看看有没有证实我的思想所发现的毛茸茸的生命、生活事件和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