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港站的历史沿革

车站建成时有五条轨道,除正线外,四条到发线和货运线总长为1.918m;票房1,闸室2,其他站室* * * 12;客运站台2座,长度分别为160m和171m,宽度分别为6.2m和5m。交通初期使用木质路标。1912采用付伟唐生的电动路标;1913臂板信号已安装。抗日战争时期,电动路牌被拆,票房被炸。新中国成立后,车站设备进行了多次新建和改造。1955站场轨道向南300米。京广复线1958时,增建了两条轨道。1974年新洋钢铁厂1专用线加修。1974年修建了1煤炭建设专用线。1978,明港专线建成。截止1990,共有8条轨道,其中正线2条,有效长度分别为880m和1070m。到发线4条,有效长度分别为874m、861m、857m、968m货运线路1条,有效长度640米;1出线,有效长度569米;此外,地方管理专用线10条,其中信阳钢厂3条,明港钢厂3条,煤炭建设专用线1条,粮食专用线1条,安全线1条,行走线1条。驱动设备采用6502电气集中双向自动闭塞。站内80吨水塔1座;车站南北两端有1台水鹤。客运设备:新增客运票房1,占1.296平方米,其中候车室1.000平方米;客运站台2座,面积分别为6000平方米和5654,38+0,565,438+0平方米;雨棚2个,总面积704平方米;客运地道1,长26米。货运设备:有3个货运平台,总面积9485平方米;货物仓库4座,面积1.790平方米;货场总面积为13 824平方米,货位132个。配备两台装卸机械,最大提升能力为10吨。

车站根据运量和客货运量定为三级站。建站之初,因地处正阳、信阳、桐柏三县,客货运量繁荣。1965438+2003年上半年发送旅客6 353人,货物27933吨,被韩晶铁路局运输处定为二类车站。1938后,车站沿线酒店、仓库一字排开;虽然受战乱影响,但客货运量依然可观。1946发送货物5369吨,到货251吨。新中国成立后,桐柏等地开发了铁矿、石英石等矿产资源,建起了钢铁厂、亚麻厂、针织厂。客货运量快速增长。1951年和1964年交付的货物分别为19 959吨和71930吨。1974和1987分别是267 751吨和468 567吨。1.990达到65.6万吨。发送的物资主要是金属、非金属矿、矿料、钢材,其次是日用品、农副产品。1987和1990的货物到达量分别为881 391吨和1149000吨。发送旅客数为1990,为37.8万人。每天有90对接发列车。由于铁路提速,明港站的旅客列车数量较以往大幅减少。目前有2对旅客列车停靠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