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文化品位与历史演变
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帝、诸戎、匈奴、鲜卑、颉颃、狄、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族等一些民族在这里与汉族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因模仿,或因抵御外敌,太原地区“人性强,惯于军事”,如杜佑《将军典》中的“兵近俗而武”,形成了尚武、刚强、侠义的民俗。
太原“乱世出人才”,“并州自古英雄多”。
晋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战争非常熟悉。
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和组织素质优良、战斗力强的军队。
这就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气质出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大自然赋予了太原如此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极其丰富的个性和风采的特点。
包容性
太原自古以来就处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处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所以太原在文化层面必然体现出包容的特质。
首先,政治宽容。
汉胡民族政权在统治时,往往在民族政策上照顾彼此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比如周初,成王封其弟为唐(今太原地区)时,就定下了治国方略,即“从夏政治入手,以境内为军事基地”,在生活习俗上照顾容帝的传统习惯,从国家政策上兼顾容帝的利益。
其次,表现在民族包容上。
以汉族为首的游牧民族的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
东汉末年,* * *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了654.38+0.5万匈奴部落,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接纳游牧民族。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一直持续。
当李渊父子在太原起义时,胡人也参加了。
安禄山,大会半决赛,曾担任我驻河东使,驻太原。
唐朝后期,李光弼保护太原,使用的军队基本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
到五代末,太原各民族基本完成融合,汉胡界限尤其是文化差距逐渐缩小,生活习惯趋同。
如今,一些曾经分布在太原的少数民族已经消失,他们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片土地,成为太原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太原人不仅有汉族的血脉,也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脉基因。
第三,文化包容性。
政治宽容和种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折衷主义。
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时期赵庆墓,出土了许多具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
公开
不同民族之间的反复冲突和交融,各种政权的攻击和入侵,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也必然带来文化的开放。
太原早在原始社会就与周边地区有了密切的交往。
考古资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的影响范围涉及内蒙古、河套和陕西东北部。
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戎群地一直与中原有贸易往来。所谓“荣地荐居,贵货易改,土好。”
春秋时期,大源盆地的汉人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围的戎狄,与戎狄通婚,并与之进行贸易。
当时,金与太原西南的狐狸军交好,太原是一个活动工厂,娶了狐狸首领狐狸屠的两个女儿。一个成为的母亲,另一个成为金义乌的母亲。
汉族的这种开放趋势一直在延续。
战国时期,赵与周边地区有经贸往来,金阳制造的货币在中原各国流通,甚至在内蒙古赤峰也发现了金阳货币。
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黄金时代。
从太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太原在北齐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非常活跃。
隋唐时期,太原还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甚至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和波斯都有相当的接触和交流。
在宋代,太原是中原地区与契丹、辽国和西夏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
元代,太原与西方的交往更加频繁。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凯尔·波罗(Kyle Polo)去过太原,在游记中留下了很多记录。
明清崛起的晋商,曾经是主要的基地和商埠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进行贸易,用山西丰富的盐、铁、麦、棉、皮、木等特产换取江南的丝绸、茶叶,再转卖到西北、蒙古、俄罗斯等地。
清代中叶,晋商不畏艰险漂洋过海,在东京、大阪、横滨、神户、朝鲜新义州等地设立银行海外分行,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启了中国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行的新纪元。
它的开放意识领先于当时中国的时尚。
多样化
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过渡的地理因素,汉胡交融的人文环境,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多种特征。
首先是种族多样性。
太原是中国古代几次重大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
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鲜卑、匈奴、羯、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在晋阳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是一个多民族城市,有26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太原。
其次,性格的多样性。
长期受儒家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太原人正直、守信、诚信、务实、淳朴。
而且由于长期居于边塞,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太原人民频繁面临战争,强化了他们的尚武精神,使他们具有粗犷豪放、坚韧豪迈、尚武侠义的性格。
范畴性
太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层面的完整。
首先是历史传承的完整性。
太原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西周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
三族分晋,赵益泰原是首都,拉开了中国战国和封建社会开端的序幕,与封建社会共进退,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太原的履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见证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
所以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城;
第二是社会环境的完备性。
易守难攻,进退自如,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民俗风情浓厚,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城,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太原有一个自成一体,小而全的社会环境。
当外敌进攻时,它可以根据危险进行自卫,长期独立于外界,自给自足,独立存在。
条件具备了,就可以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
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
这种既能自保又能同时帮助天下的战略优势,成就了历史上许多政治家的宏伟抱负,或建立王朝,或名垂千古,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进步。
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自成一体的完备性,往往在国家动荡时支持封建割据势力,逆势而动,与历史进步的潮流相抗衡;
第三是城市角色的完备性。
太原堪称千面之城。
这里曾经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首都,也是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
它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基地,也是古代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晋商的崛起,这里成为了商业和金融的大都市。
太原经历和发挥了中国古代城市应有的各种角色和功能,所以它是一个世态炎凉的集大成者。
这种完整,从古至今不断塑造着太原人自信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天下太平、战乱不旺的时候,又往往助长了太原人“万物不求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人生哲学。
太原所表现出的这种完整性,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中国城市文明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太原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风民俗的文化。它是一种顽强进取、蓬勃有为、多元开放、勤奋务实的文化。
太原也许没有江南那么优雅浪漫,但更多的是一种铮铮铁骨,一种飒飒豪气,一种侠义猎风,一匹金马,一口古驼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