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历史

从已经发掘的一系列古文化遗址来看,保定地区已经发展了史前文明。比如涞水县出土的智人化石,可以证实在28000年前,此地是黄种人(蒙古人种)祖先智人的繁衍地。从石器时代到商周文化遗址的无数历史记载和传说,以及关于唐尧和游弋的记载,都可以证实这里是唐尧的故乡。四五千年前,这里已经是人口稠密,原始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有一次,他在沂水流域放牧牛马,种桑葚。据专家推断,这是古燕国的原始封地,在涞水张家洼出土。春秋战国时期,保定首先是燕国和中山(贤寓)之地。到战国中期,中山为赵所灭,保定南归赵,北归燕。据说“燕赵楠北”已成为燕文化的腹地。燕曾建都于今荣成以东,曾建都于今黟县。燕昭王的兴国和荆轲刺杀秦王都源于此。秦汉时期,保定地区设置了许多郡(国)县,成为北方的防御阵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河北的贵族家庭南下江淮,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接受中华文化,建立国家。保定地区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结合的过渡地带,受影响最大。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保定地区先后隶属于魏冉、后赵、颜倩、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其中后燕定都中山(今定州)。连年战乱影响了保定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士绅南迁,当地文化受到冲击。但同时,这里的几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又为这里的文化注入了多元的元素,使得民风淳朴而富有朝气,文化特色鲜明。《隋书地理》说:“自古言勇武之人,提倡隐逸结合,但卓君自前代以来,不乏雅者。”

隋唐五代时期,保定经历了隋初和盛唐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以及隋末的动乱、唐代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的战乱。隋初至盛唐,保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唐代保定地区属河北道。唐朝天宝年间,河北正仓积石1.82万石,义仓积石1.754万石,居全国之首,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唐朝在定州设立了总经办。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保定是农民起义非常活跃的地方。安史之乱在这里首当其冲;这里的藩镇数量是最强的,足以与唐朝廷抗衡。难怪一些唐朝失败的文人来这里寻找出路。韩愈《送董少南河北序》中的董少南就是其中之一。五代时,保定先后归属后唐、后金、后汉、后周、辽朝(契丹),各朝统治者互相争斗。保定虽然不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焦点,但却始终处于战争的漩涡之中。重要的战争包括后唐与契丹之间的曲阳之战、辽兵南侵和周世宗北伐。后晋石敬瑭割十六州归契丹(辽),保定以北涿州入辽。经过多年的战争,人民不得安宁,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宋辽金元时期,保定处于宋辽边境,宋辽战争频繁,主战场多在保定地区。著名的战役有杨家将抗辽、满城、瓦桥关和七沟关。宋辽战争多以宋朝失败告终,辽军获胜后大肆掠夺。直到宋敬德元年十二月(65438+65438+2005年十月),宋与辽订立“禅院之盟”,两国才结束了持续三十余年的大规模战争。双方以沂水和白沟为界,相互开放市场进行双边贸易。这些市场大多在保定。宋朝为了防止辽兵南侵,除了在边境关隘驻军外,还沿边境地区,从现在的满城、保定、徐水、清远、安新、莱文到古泥海口(今塘沽),蜿蜒900里挖堤挖塘,以阻挡辽骑兵南下,还在定州修筑高达80米的砖塔,察看敌情。此时,保定地区的防御作用越来越突出。北宋时,先建保塞军,后升为保州,建城。在定州设路,统一8州。长期的战争熏陶,培养了保定人的尚武精神。北宋作家王禹偁的散文集《唐河店传》描述了一位老妇人在唐河岸边的一个集镇上赤手空拳杀死了辽兵。文章还列举了尚谷“京赛”、雄州“闹街”等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地方武装。宋朝对辽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朝军事措施不当,政治腐败。

金灭辽灭北宋,统一北方后,很多河北的汉人被迁到关外。与此同时,女真大批南下,实行猛安制度。女真贵族变成封建地主,逐渐汉化。金在今北京建都,定州有中山府,宝州有顺天军。蒙古兵来了,女真人无力抵抗,大批地主武装起来自保。金朝统治者搞“九大领主”,就是认可这些武装,用他们来抵抗蒙古兵,而且有几个在保定。但这并没有挽救其失败的命运。金镇佑元年十二月(1213),蒙古军攻陷宝州,城毁。保定的汉族武装在蒙古灭金灭南宋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著名的军事将领有张柔、张弘范、定兴父子、博野史等,其中张柔屡败金兵,迁居宝州,重建宝州,为保定奠定了基础。张弘范俘虏了南宋宰相文天祥,率军攻打崖山,获得了南宋的封侯。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保定为南障,于是顺天军改为顺天路,顺天路于元十二年(1275)改为保定路,辖7州8县,故名保定。

明清时期,保定还是援朝之地。明朝洪武年间,保定路改为宝鼎府。明朝开国皇帝朱迪迁都北京后,为了充实京畿周边的人口,从陕西和塞外移民河北,大量移民定居保定。明朝将大宁都司迁至保定,在保定设立总指挥部,常年驻军65438+10万余人,负责京畿附近的治安。“民变”后,蒙古瓦拉部突破紫荆关,包围北京,后从紫荆关撤退。保定的战略防御地位越来越重要。于是保定城重建,土城变砖城,五年完成。同时在保定西部太行山区修筑内长城,在紫荆、道马和龙泉关修筑关城,并修建了墩堡。保定的大部分长城和关城都是明朝留下的。明末清兵攻打保定,因保定军民齐心协力,遂动攻莱文。明朝前兵部尚书孙承宗,率家民抵抗,城破,死二十余人。李自成起义军北上,在保定与明军激战。经过五昼夜的攻防战,起义军打败了保定。起义军失败后,清兵再次入关,保定属于清朝。

清初,顺治元年(1644)发布“圈地令”,在京附近300里(后来扩大到500里),主要占据符拔和直隶长城附近的大量土地作为“旗地”。保定大部分州县都被土地包围,有的县占了80%到90%的土地。农民几乎无地可耕,或逃亡,或成为满清贵族和八旗的庄园客人,或成为土地的奴隶。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但是保定的军事政治地位却在与日俱增。康熙八年(1669),直隶总督迁保定,成为直隶省会,成为区域政治中心。清朝的一些政府官员和达官贵人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灯笼。

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相继入侵中国,迫使腐朽的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俱乐部。然而,中国人民是不可侵犯的,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抵抗外国列强的侵略。1900年春,义和团兴起,保定人反帝爱国热情高涨,几乎是因为每个村子都学拳,都欢迎老师。1900年四月,涞水义和团攻教,杀了前来镇压义和团的清军副总杨福通。5月,义和团攻克涿州城,拆毁了刘立河至涿州的铁路。保定义和团领导人张德成、、周、李来忠等也率领一批人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保卫京津的战斗。北京失陷后,保定及西部山区的义和团仍在抗击外国侵略者和清军的围剿。义和团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充分体现了保定人民慷慨悲歌、英勇不屈的意志和精神。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他南下镇压义和团,屠杀中国人民。英法德意联军入侵保定,大肆烧杀抢掠,罪行累累。

因为清朝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镇压民运,已经失去民心。中国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直隶省会保定成为北方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革命思潮首先在学校间传播,直隶高等教育学院学生吴越创办直隶白话报,宣传新思想。陈友云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在保定发展团员。胡鄂公等人在保定组织成立了“* * *和会”。一时间,进步团体如云涌现,成为北方反帝反清的重要革命力量。他们策划了许多革命行动,虽然最后都遭到镇压和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清朝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力支持了全国的革命斗争。与此同时,保定新学校崛起。清末民初,建立了许多军事教育、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学校和学堂,保定被授予“学生城”的称号。其中,保定军校教育开中国近代军校教育之先河,在中国近代军校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养了一批高级军事指挥员。保定还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发源地,一批批革命者踏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

北洋政府时期,保定是直系军阀的大本营。第一次直接战争后,直接军阀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局势,控制了北洋政府。涉及全国的军政大事,全部听命于直系军阀曹锟。直皖战争、第一、第二次直皖战争、晋封战争都与保定有关,或者说主战场在保定。

随着邓中夏等人在保定传播马克思主义,保定地方组织成立,保定成为冀中革命运动的中心。保定党组织领导各界革命斗争,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领导和发动了在北方有重要影响的二女师学生运动、万县五里岗暴动、保定师范学校学生运动、高丽暴动等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保定,修建炮塔、碉堡,实行非人的“三光”政策,酿成无数惨案。中国* *生产者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在阜平建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晋察冀党政军首长所在地。保定人民在中国* *生产者党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了全民抗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烽火。配合八路军正规军,先后进行了百团大战、黄土岭战役、仙女山保卫战、莲子口战役等。,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粉碎了日军的“三光”政策、“笼子”政策和多次疯狂的“扫荡”和“加强治安”运动,创造了游击战、地道战、挑帘战、地雷战、破坏战、麻雀战和庭院战。八年抗日战争中,保定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包括爆炸英雄李勇、李殿兵,琅琊山五壮士,以及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武术队、铁路工人游击队、鹅长等。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抗日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包括民主宪政运动、群众生产运动、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都得到了大力开展,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攻占幽并以保定为华北军事据点,筑城防御,派驻重兵。保定军民在保定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一方面开展城市敌特工作,开展情报和叛乱工作,发动群众坚决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配合外线作战。在战场上,保定人民英勇作战,配合人民解放军,成功地进行了保南、鲍贝、清风店、平汉线、鲍贝围城、大庆河北等战役,并于6月5438+0948+065438+10月22日解放了保定,歼灭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为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