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木偶戏的历史
平阳布袋戏是平阳县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平阳就有了木偶戏,平阳也是南戏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平阳为术者”的说法。平阳布袋戏尊杭州铁板桥头田独元帅为祖。南宋温州戏《张协状元》第五十三戏中有一段木偶戏《舞包老》的表演场景。其中有弦、杖头、玩偶三种,起源于南宋都城杭州,即有吊丝、杖头、肉偶三种木偶赌云。所谓“肉偶”、“资胜”、“瓦舍随艺妓”注:“取晚辈子弟为之”,平阳布袋戏中的“人偶”就是受此启发,即把人当作木偶来表演。布袋木偶是后人创造的。以上四种木偶融为一体,同台演出,有其独特的表演习俗和禁忌,都是历代平阳木偶艺人首创的。
平阳木偶戏在明清时期相当流行。通过对南戏的学习,逐渐从原始的歌舞表现走向更为完整的故事演绎,从剧目、曲牌、表演等方面大量吸收南戏,使木偶戏艺术逐渐发展完善。姜鸣准在《谈一个陌生的海》中写道:“山黄漫子夫善巧做布偶,乘势而动,与陌生人无异。”朱明简在《看木偶戏十首》之一中写道:“小女子看木偶戏,风飘彩袖,锦棚不知鼻烟落,报东方晓。”徐青·柯《清稗笔记》说“温州是一个有地方风情的布袋戏,每天都有客人来访,很有名。”方子颖《温州支竹词》:“鳌山台阁层层,偶频年年增。”郭中月《瓯江竹枝赋》:“台前灯火忽高忽低,客衣整齐。木偶出现的时候经常会笑,还有人暗中帮助。”这说明在明清时期,布袋戏在温州民间是相当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