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的一个独特创造。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年中四季交替和寒夏交替的客观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方法是将一个太阳年的长度分成24等份,平均分配在一年中。这种方法被称为平衡气的方法,在传统日历中一直使用到1644。当然,北宋也用了平衡气的方法。
在传统的阴阳历中,太阳运动所设定的节气和月亮运动所设定的月份并不固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经常会出现季节已经进入春天,月份还在冬天的情况,也就是季节和月份不符。加闰月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个矛盾无法消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大胆创新,创立了《齐十二历》。
12年历法是一种完全基于节气的历法体系。它由12节气决定:立春1,二月1,立冬1...严寒中的65438+1。大月亮31,小月亮30。一般是大月亮和小月亮交替出现,但正常年份有一次是三个小月亮连在一起。月亮的盈亏虽然与节气无关,但可以在历法中标注“新月”和“希望”作为大概内容。
这是一个纯阳历的历法系统,简单方便各种生产活动。但在传统势力极其强大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对此,沈括早有预言,说:“此历论,尤须取咎责,然时异,则对言者有用。”历史的进程正如沈括所预言的那样,他关于十二历法的观点一直受到一些人的攻击,直到清朝。太平天国使用的“历法”和现在使用的公历,本质上与十二气历相似。20世纪30年代,英国气象局统计农业气候所用的“肖氏历法”原理与12年历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