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学历史的都知道有句话叫“历史没有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却可以重现。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最佳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兴趣,才能品味和把握历史。
比如在讲授美国内战的时候,我就利用网络技术结合了战局地图、林肯的影像、生平介绍等。这些图像、影像、地图、文字等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消除了学生与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并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融入到这段历史中。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网站上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基本的史实和一些课堂上难以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等组织起来。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将大量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集中讲解历史事件、概念和史实,省时省力,满足了现代课堂教学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3.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认识一些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数据、证据、推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历史现象”。形成这种能力仅仅靠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此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为学生的比较、辨别、思考、综合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信息技术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就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生动、高效。接下来我以戊戌变法的历程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形象引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设计有针对性。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课上先放了中国近代史的视听资料,只用了六七分钟介绍了从开始到失败的过程和改革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浏览课件,关注改革的内容,尤其是如何评价改革。这里不仅给出了各派的大量观点和理论,还及时给出了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形成对改革的正确认识。因此,在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制作的课件可以高度浓缩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分析历史事件。
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分类措施表”,将改革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包括16项措施,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对谁有利,对谁有害,然后引导学生把改革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在本节“如何评价改革”这一难题上,汇集各派代表观点,甚至夹杂一些虚假信息建立其数据库,让学生收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提取自己独特的观点,挑战教科书和权威。结果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维的尖锐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活跃性和流畅性大大超出了老师的估计和想象。因此,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只给材料信息,不给结论信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3.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模拟历史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贯穿课程讲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模拟历史剧:一个是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让学生自己表演,用投影仪及时显示辩论时的插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辩论的激烈场面。第二,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通过演出,学生们不仅重温了这段历史,也对袁世凯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袁世凯的阴险狡诈,为日后解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做了铺垫。同时设计了清单归纳分析(戊戌变法内容谁受益)、材料分析(光绪圣旨的真实含义)和爱国主义小议(谭嗣同自愿牺牲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借助信息技术的声、图、像效果,轻松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充满乐趣和激情,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享受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乐趣,融合师生感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