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修建长城?真的有抵制外国那么简单吗?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相继修建城堡“烈城”进行防御。
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防御,根据各自的防御需要,在边境修筑长城。最早的建筑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随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诸侯国都修建了“互防长城”进行自卫。
其中秦、赵、燕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相邻。他们在修筑长城防止诸侯相争的同时,也在北方修筑长城抵御胡。之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修建过。
此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不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公里到1000-2000公里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相区别,历史学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扩展数据:
从秦汉到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隘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体系中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
长城不仅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和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而且为它们的交流和互补提供了场所和便利。它还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向主辅互助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长城不仅起到了隔离两种经济文化的作用,还肩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汉时期,军民近千万。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开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疆的序幕。
由于汉代修筑长城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很多人提出了关于移民的建议,并被汉政府采纳实施。
移民们与守卫长城的士兵一起开垦荒地耕种,不仅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发展,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的痛苦,使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百度百科-长城